8月30日,杭州一家农贸市场内,一包1斤重的散装金针菇售价9元。不过,今后,浙产金针菇等食用菌价格或会更实惠。日前,由浙江省农业厅农作局、浙江大学食用菌研究中心、开化县农科所等单位联合开展的“食用菌菌种液化新工艺研究”在金针菇工厂化生产上取得试验成功。
“目前已经在一些金针菇菇房开展试验,效果不错。”省农业厅食用菌专家陈青介绍。现在常规金针菇采用的是固体菌种接种。“使用液化菌种,发菌快,全程栽培周期从50天缩短到46天。此外,菌种用种量节省90%,还能节约接种环节成本78.2%。还可提高接种成品率近两成。金针菇产量可提高7%,且产品品质更佳。”
以同样一斤金针菇为例,陈青说,“用液化菌种接种,成本可以减少两成左右。”
目前,浙江省金针菇、杏鲍菇等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和菌种生产主要采用传统的固体菌种接种办法。由于菌种退化、错种等生产事故每年发生,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受到严重制约。陈青透露,“目前全省工厂化生产中,金针菇占六成,杏鲍菇占了三成。总的产量为1.76万吨,产值有2.2亿元。”
近年来,食用菌的产值较高。“70平方米的一个菇房产值有50万元,一亩产值可达500万元。食用菌利润达20%。”陈青说。正因为如此,今年很多原来不是从事食用菌的企业转而大量投入生产。“过多企业进入,导致食用菌今年4月到7月价格跌到了谷底。金针菇一斤收购价只有2元/斤。7月后,逐步回升,现在为4元/斤。”
浙江去年食用菌产量有116.5万吨,而工厂化产量仅占2%左右。“通过该技术,可缩短生产周期,大大提高产品竞争力。”陈青认为。
据了解,日本、韩国等食用菌产业技术先进国家,已普遍采用液体菌种技术。近两年,日本开发成功了国际上最先进的还原型液体菌种技术,并在我国多个省份的工厂化生产中进行应用,菌种由日方公司按时定量提供,在收取高额设备和工艺转让费的同时,还按接种生产量收取推广应用费。此次液化菌种试验成功,意味着浙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食用菌新型菌种生产技术取得重大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