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业后萌发创业
今年46岁的冯绍珍,是重庆市丰都县高家镇祥和路社区城镇居民,2001年,她就职的高家镇沙砖厂倒闭,从而成了一名失业人员。“突然没了工作,我非常着急,心里空落落的,像没了主心骨一样。”冯绍珍说,但她很快调整心绪,思考下一步该何去何从。
为了找到一份新的工作,曾有一段时间,冯绍珍几乎每天都上县城去“碰运气”,虽然总是吃“闭门羹”,但始终不放弃。
一天,她看到有人担着一挑平菇、金针菇在农贸市场上叫卖,引来一群家庭主妇争先购买,很快就卖完了。她心里不由一亮,从中受到了启发。回家后,冯绍珍借来一大摞农业科技方面的报刊,坐下来专心致志地研究蘑菇的种植栽培技术。
这年,冯绍珍倾其所有,利用从书本上学到的技术,尝试栽培金针菇。她从外地一家菌种场购回菌种,因地制宜,看到当地有很多木材加工厂,产生的大量木屑无人问津,便利用它来作栽培金针菇的代用料。也许是关键技术不到位,结果,首批200多个菌包只有十几包长出了金针菇,其余的全部失败了。
不气馁初获成功
事后总结教训时,冯绍珍介绍说,栽培金针菇需要的设备,是要有一间培养室,一般的草房、瓦房、砖墙、土墙都可以,但房间最好要墙壁地面坚固密实,无洞穴、裂缝,以免日后杂菌及害虫孳生。其次要有灭菌消毒设备和一个接种箱。而这一切,冯绍珍都不具备。
失败是成功之母。第二年,冯绍珍贷款5000元,对金针菇培养基灭菌选择常压灭菌法,限于当时条件,她采用土蒸灶来进行;接种箱包括接种勺、接种锥都进行了严格消毒。当地有很多木材加工厂,产生的大量木屑无人问津,冯绍珍便利用它来作栽培金针菇的代用料。
为了使金针菇生长有充足的矿物质和适合的碳氮比,冯绍珍还购买了硫酸镁、麸皮、白砂糖、生石膏粉、黄豆粉等其他材料,将这些物质作添加剂按一定比例混合在木屑中,以利金针菇生长需要。
“我共制作了金针菇菌包5000个,虽然这次有70%的菌包长出了金针菇,但产品质量很差。”冯绍珍说,她明白这仍然是因为欠缺技术所致。
学技术蓄势待发
这时,冯绍珍不怕失败坚持发展食用菌的事,引起了当地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经积极协调、帮助,介绍她免费到成都等地学习考察一个多月。之后,又安排她参加县移民培训班学习食用菌种植技术。
学习期间,师傅认为,冯绍珍是对食用菌的接种消毒处理还没过关,于是告诉她说,接种工作也应按无菌操作要求进行。要选择无杂菌、生长旺盛、菌龄在20天左右的高纯度菌种,接好种后,才可以把一袋袋培养基移入经过消毒灭菌的培养室,堆放发菌。
“室内温度要保持在26℃至28℃干燥培养。经5至7天后才可排放在架子上。发菌时要注意温度和堆放的方法,防止因温度过高而烧垛,造成菌种死亡。并要适当通气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新鲜,以利菌丝生长。”师傅手把手的传授,让冯绍珍茅塞顿开。
2003年春,冯绍珍决心运用学到的技术加大食用菌生产力度。她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丈夫,得到了对方的支持和帮助。夫妻俩经多方努力,筹资6万多元,从外地购回粉碎机、搅拌机、装袋机等设备,并在高家镇后池坝村一个地名叫堰沟子的公路旁,租下一栋1200平方米的3层楼房,开办了“自力菌种场”,进行规模培植食用菌。
当老板与民共富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冯绍珍的精心管理下,当年,菌种场便培育金针菇、香菇等3万袋,产量4吨多,产品不仅销往丰都县城及部分乡镇,还远销到了忠县、武隆、涪陵等地。但接下来,冯绍珍看到普通食用菌市场逐渐饱和,审时度势,便着力进行鸡腿菇、木耳等新产品的开发,并改用棉壳、稻草等作为原料培育食用菌。
近几年,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食用菌成了普通老百姓餐桌上经常出现的一道菜,因而冯绍珍的菌种场产品销售也格外红火。“每天生产各种食用菌在1500多公斤以上,但只要生产出多少,经销商就收购多少,一点不愁销路。”冯绍珍自信地说。
由于食用菌销量逐渐扩大,原来的菌种场已不能满足形势发展,也为了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2009年,冯绍珍在海拔1200米以上的高家镇方斗山村租用土地,建立起新的食用菌种植基地,新建大棚的出菇率和出菇量均达到了较高水平。随着菌种场规模日益壮大,自己忙不过来,冯绍珍就在本镇雇佣10多名工人,并手把手地传授技术。几年来,在冯绍珍菌种场打过工的达100余人,他们不仅挣了钱,还学会了一门实用技术。
高家镇祥和路社区居民王光红,曾在冯绍珍的菌种场打工两年,学到技术后,于2009年创办了一个食用菌场,自己当起老板,当年靠种金针菇便获得利润2万多元。据了解,在冯绍珍的带动下,目前高家镇辖区已有10多户农家建起了菌种场,从事食用菌生产的年收入在5至20万元之间。
“食用菌生产光靠一家一户是成不了气候的,必须具有相当的规模才有市场优势。”冯绍珍对笔者如是说,她决心与村民一道做大做强食用菌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