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菌棒成活率怎么样?”“出现绿霉、黄曲霉、链孢霉等,你们要及时处理……”6月5日上午10点,一位年轻人跳下车就跑到位于屏都街道赤坑洋食用菌基地问这问那。
“小甘师傅,快来给我们的菌棒把把‘脉’。”基地管理员毛传针把他领进了菌棒生产车间。
小甘师傅,名叫甘庆军。今年34岁的他,是县食用菌管理局局长助理、县食用菌协会秘书长。1998年以来,食用菌专业毕业的他,一直坚持在食用菌生产一线,从事育种驯化、栽培技术研究、技术推广、行业管理等工作。曾先后两次被中国食用菌协会授予“全国食用菌先进工作者”;2009年入选省农业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第二层次培养人员;2011年又入选省“151人才工程”第三层次培养人员,是菇民的良师益友。
出于职业习惯,每次路过基地的甘庆军总要到菇棚走走。其实“菇棚”对于他而言,最熟悉不过了。2010年12月15日,黄田、荷地、左溪等乡镇1000多个大棚遭遇大雪袭击,造成不同程度倒塌,菌棒受损严重。收到消息后,他第一时间赶往灾区,“入户进棚”现场指导菇农开展灾后自救,最大程度减少菇农的经济损失……13年来,他已到我县及周边县市菇农的菇棚中实地指导3000余次。此外,他还累计编发资料2万余份,开展技术培训80余场,受训菇农达6000余人次。
在基地,菇农李成元前段时间生产的1万段“135号”品种菌棒中,已有600多段出现“接种口不发菌”现象。甘庆军得知后赶紧前往查看。
“是不是菌棒放置时间太久,培养料发酸了?”“是不是培养料配制过程中加了什么辅料……”甘庆军一一向李成元了解情况。
“出现这种情况,要及时将菌棒进行二次灭菌,避免二次感染,为调节培养料的酸碱度,可以在料中加入1%的石灰。随着气温升高,最好的办法是用接种箱接种,可以提高成活率。”甘庆军给李成元开出了“处方”。
“10多年来,你做得最多的就是帮菇农解疑释惑。重复做一件事,会不会觉得枯燥?”记者问。
“一线菇农对技术需求很迫切。作为一名基层科技人员,我的责任就是力所能及地为菇农解决好食用菌生产过程中的一些技术问题。”甘庆军说。
朴实的语言,真情的服务,这是我县基层党员“创先争优”的一个缩影。
据了解,因业绩突出,甘庆军先后被评为县级“优秀党员”、“十佳服务型机关干部”、“十佳创先争优闪光言行之星”、“县直机关优秀中层干部”、“十佳青年”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