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赚钱,去 ‘黑木耳大王’那儿种木耳去。”最近,在广灵城郊,农户中流行着这样一句话。“黑木耳大王”名叫高养丽,因其攻克、研究出多种栽培食用菌的新技术、新方法,并成立合作社带动附近农民一起致富,而得到“黑木耳大王”的美誉。
9月6日,记者来到广灵采访,农民高威介绍了自己在高养丽的合作社种木耳赚钱的经历。“我今年62岁,去年开始和老伴在合作社种了3亩黑木耳,当年收干耳3000斤,净挣24000元。种3亩木耳比种20多亩玉米的收入还高。”高威说,整个种植过程,自己不用投入资金,技术由合作社负责,平常一个人劳作、管理,采摘时家人来帮忙。采摘的黑木耳全部交给合作社,合作社按上交的产品数量、质量,月清月结付给他报酬。
在高养丽的菌业合作社,和高威一样种木耳致富的农户有85家。“咱自己富了不算啥,带着乡亲们一起富才富得值。”在合作社里,今年35岁的高养丽指着层层叠叠的黑木耳菌棒对记者说,“这对种木耳的农民来说,就是层层叠叠的票子!”他蹲下身,一排排地仔细查看黑木耳的长势,身后的空地上,停放着他的轿车。轿车的旁边,是一辆“二八”自行车。“自行车是刚种木耳时的代步工具,轿车是这几年富起来后买的。虽然自行车现在很少骑,却一直不舍得扔。”高养丽似乎沉浸在这一无意摆放所形成的反差中。随后,他开始向记者讲述这几年生活的变化轨迹。
高养丽的父母是地道的农民,家境一般。他高中毕业后选择了参军,退伍后先到一私企打工,再后来当司机拉煤,成家后与父母挤在3间土坯房里。“每天跑车超过12个小时,累死累活生活也没有起色。”因为日子太紧,高养丽辞去司机的活儿,开始另谋他业。
那会儿,国家相继出台了多项惠农政策,广灵县利用当地昼夜温差大这一非常适合种植食用菌的气候特点,开始在全县大范围推广种植白灵菇、黑木耳等食用菌。2008年年初,高养丽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借了几千元钱在莎泉村租房开始种食用菌。那一年,由于技术不过关,历尽千辛万苦的结果是大批菌棒没有出菌,高养丽欲哭无泪。“失败了咱从头再来。”高养丽瞄上了具有发展潜力的珍稀食用菌,他从当地信用社贷了一笔启动资金,又开始新的征程。这一次,他利用农作物秸秆种植黑木耳获得成功,净赚了12万元。周围村民一看种木耳真能赚钱,纷纷来找高养丽要求学技术,于是他就办了几期学习班,同时带着十几户农民一起种起黑木耳。2008年12月,他正式注册成立了养丽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
2009年1月,眼看要过年了,人们开始筹办年货,高养丽瞅准了这个机会,千方百计筹到15万元,将黑木耳进行包装销售。由于当时合作社成立不久,没有影响力,几千盒的黑木耳产品只卖掉了几十盒。没过多久,债主们蜂拥上门,办公桌椅被搬空,电也被掐断了。来迟的人见啥也没有捞上,就将高养丽软禁起来,逼他还钱。“只要有一口气,合作社我就要办下去!”这是高养丽写给债主的保证书,也是对自己许下的承诺。
通过这次经历,高养丽领悟到合作社要发展光靠自己是不行的,还要靠市场、靠技术、靠人才,之后他把工作重点放在食用菌基地建设和农户技术培训上。食用菌生产基地总面积60多亩,带动85户农民发展食用菌,解决了100多人的就业;每年举办食用菌培训班20多期,几年下来已培训2680人次。目前,高养丽的合作社固定资产820万元,年创产值960万元。创业的艰辛赢来了丰厚的回报,合作社效益逐年上升,高养丽富了,跟着他种木耳的乡亲们也富了。“下一步,我要把食用菌栽培技术推广到全县,再建立几个食用菌生产基地,带动更多的农民发展食用菌,走共同致富的道路。”创业有起点,事业无终点,高养丽对未来极具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