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菇网-食用菌产业门户网站
省级分站
分类网
  • 装袋机
  • 当前位置: 首页 » 动态 » 产业动态 » 正文

    神秘的菇民村:42户人家数百年共居一屋


    【发布日期】:2012-09-16  【来源】:丽水日报  【作者】:叶海林
    【核心提示】:在过去,龙、庆、景三地菇民将种香菇视为谋生特技,规定不准将技术外传,在家庭内亦规定“传媳不传女”。一旦有谁将技术外泄,必将遭到菇民们的严厉惩处。而为了防止技术外泄,菇民们一上菇场就用另外一种语言交谈。这种语言叫“山寮白”,是一种纯行业语言,除菇民外,其他人包括亲戚朋友也听不懂。

      “枫树落叶,夫妻分别;枫树抽芽,丈夫回家。”在中国香菇人工栽培的发源地龙泉、庆元、景宁一带流传的这句俗语,生动反映了菇民们候鸟般的生活。

      龙泉的杨山头村正位于三地交界处,村子里几乎所有人都世代以外出种香菇为生。村子中心一座数百年历史的老房子,见证了菇民们的生活。

      龙泉一位对香菇历史有过深入研究的专家说,这是典型的依据浙南菇民传统生活习惯演化出来的民居结构。踏进这座老房子,就等于跨进了古老菇民鲜为人知的世界。

      杨山头村的这幢老屋叫余家大屋,房主都姓余。房子最初建造时间已无人清楚,最后一次重修是在乾隆年间。余家大屋面积不大,却被均匀地分成了42户,大屋里有28条弄,两个天井,一个中堂。屋里的弄特别小,一个稍胖的成年人都很难顺利通过。

      这里每户人家的面积很小,户型一样,一楼除了厨房、卧室外,还有一间用于会客和吃饭。楼上一间卧室,一间储物,每间面积不到10平方米,大部分房间光线都很暗。

      在大屋大门进去左手边,原先有一个木制水槽,能供大屋里40多户100多人的生活用水。

      余家大屋为什么将这么多户人家建在一起?房子里的弄堂为什么这么狭窄?

      在大屋里,记者遇到了已经八旬高龄的余大爷,他就出生在余家大屋里,他儿子、孙子也曾生活在这里。余大爷说,菇民们世代都过着半年在家干农活,半年深山居菇寮的生活。菇民们外出种香菇后,看家守园的重任自然落到了留在家里的老弱妇幼身上,房屋的结构主要是为了防盗。

      这么多户人家建在一起,相互间方便联系,一旦有陌生人进入到大屋,整个屋里的人都知道。而且邻里之间相隔的都是板壁,隔音效果差,一旦隔壁有什么声响,邻里之间就能互相听到。

      大屋里小弄遍布像迷宫,而且弄特别窄,主要也是为了防盗,坏人进来后,不容易逃脱。

      据了解,余家大屋的结构根本不同于中国传统民居几进几院的结构,十分独特。这种房屋结构也只有在龙泉、庆元、景宁一带菇民中存在,现如今像余家大屋这样保存完整、面积如此大、户数这么多的房子,十分罕见。这是当地香菇文化很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

      在过去,龙、庆、景三地菇民将种香菇视为谋生特技,规定不准将技术外传,在家庭内亦规定“传媳不传女”。一旦有谁将技术外泄,必将遭到菇民们的严厉惩处。而为了防止技术外泄,菇民们一上菇场就用另外一种语言交谈。这种语言叫“山寮白”,是一种纯行业语言,除菇民外,其他人包括亲戚朋友也听不懂。

      余大爷家也是世代在安徽、江西等省种香菇为生。他在14岁那年,曾随兄长一同去江西,成为菇民中的一员。他说,那时没有汽车,出门全靠一双脚,一路上要穿破好几双草鞋。为此,出门前,家家户户都会做大量麻糍。原因是麻糍冷后变得比较坚硬,方便携带,不容易变质,在路上用火一烤,又很快变软。

      余大爷曾外出种过50多年香菇。他的3个儿子也种过香菇。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余大爷的儿子们开始逐步改变谋生手段,有的在家乡种起了袋料香菇,有的则外出打工。

      如今,大屋里的人纷纷外出创业、打工谋生,住在这里的只有十几户。菇民们传统生活的方式正渐渐消失,而“山寮白”也几乎没什么人会说了。

     
    关键词: 香菇
     
    [ 动态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动态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本站  |  发展历程  |  顾问团队  |  会员入会  |  招聘信息  |  收款方式  |  联系我们  |  隐私政策  |  使用协议  |  信息规范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00229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