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菇网-食用菌产业门户网站
省级分站
分类网
  • 装袋机
  • 当前位置: 首页 » 动态 » 产业动态 » 正文

    “泥腿子”创新带来古田食用菌发展春天


    【发布日期】:2012-09-19  【来源】:福建日报
    【核心提示】:古田县科技局局长林靖表示,在古田县,目前生存着41家各种类型的民营农业科技研究所,其负责人均为本地农民。正是有了这些由“泥腿子专家”撑起来的民营研究机构,古田菌菇产业才有如此红红火火的今天。

    菇农在查看海鲜菇长势
     
          在刚刚过去的夏季,台风和高温频频光顾戴维浩的育种基地。但是,他却丝毫没有要回家去避一避的念头。
      在戴维浩看来,再大的事,都没有育种这件事重要。
      在他的育种基地里,摆放着一罐罐优质银耳种苗。作为古田县叫得响的本土专家,戴维浩育出来的银耳种苗,往往受到菇农的热捧。

       大山里的专家
          翻开戴维浩的简历,可以用惊艳来形容:
      1985年“全国新长征突击手”;1997年“全国食用菌行业先进生产者”;2001年“省农业科技先进个人”;2002年省十届人大代表;2003年“省劳动模范”; 2005年“全国劳动模范”;2006年“全国星火科技二传手”,同年代表福建省农民土专家受到中央有关领导的接见。
        ……
        戴维浩辉煌的业绩,一直与银耳紧紧相连。
       1978年1月,身为渔民的戴维浩首次开始在家中培植银耳。那时的古田,银耳种植还停留在瓶栽阶段,因为瓶子稀少,供不应求,银耳无法大规模培植。
       戴维浩第一批培育了300多瓶银耳,可是20余天过去了,能结菌的只有200瓶左右,这样的结果,实在让他无法满意。“当时1个月工资才18元。我一口气投了几百元,几乎是全部家当了。”他说。
       戴维浩决定重新开始。不过已经没钱了,怎么办?经济拮据的他想了好几天,终于想出了一个不是办法的办法:用塑料袋代替瓶子。
       想干就干。戴维浩一口气找来500个塑料袋。由于塑料袋硬度不够,容易“卧倒”,大大影响了银耳的结菌率,成品率只有40%。为解决这一问题,他费尽了心思,最后,通过结合传统的段木培植与瓶装培植两种方法的优点,用胶布固定银耳菌种袋口,不但解决了菌袋倒伏的问题,也提高了结菌率。
      这种看似十分普通的小创新,却带来了古田银耳产业的一场革命。
     “在瓶栽时代,我所在的生产大队银耳总产量只有1万瓶。而采用袋栽之后,1个农民就能生产1万袋。”戴维浩说。
       当地有份资料这么评价银耳袋栽技术:"袋栽银耳"技术的研究成功与推广,实现了银耳栽培技术的历史性突破,现已成为我国栽培银耳的主要方法,同时启发了食用菌袋栽的全面发展,使古田成为中国食用菌之乡。如今,全县农村80%以上农户从事食用菌产销活动,古田银耳产量已占全国的95%。”

      “泥腿子”的创新
      没有这些泥腿子,就没有古田菌业的今天。
      翻开古田走向“中国菌都”的发展史,几乎每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转变中,其背后都凝聚着“泥腿子专家”的智慧与汗水。
      古田县大桥镇农民姚淑先,曾以首创“银耳瓶栽”而出名,一举改变了过去农民砍树培育银耳的历史,在兼顾环保效应的同时,也大大推进了县里的银耳产量。
      上世纪90年代,央视曾曝光古田银耳熏硫增白的行规,导致全县银耳生产处于崩溃边缘。大桥镇农民陈金赠培育出天然白银耳菌株,这种定名为9901的新菌株,解脱了为品相而熏硫的苦楚,把银耳产业带进了新的春天。
      随着银耳的大面积种植,银耳耳片底部绿霉污侵成为产业的附骨之蛆,古田县日新研究所农民钟冬季发明的一种袋旁画线增氧的新工艺,驱走了产业之阴霾。
      凤埔乡永丰食用菌研究所叶从永培育的白毛木耳,其质地介于黑木耳与毛木耳之间,物美价廉,市场畅销仅6年推广栽培3亿袋,农民收入增加3亿元。
      ……
      古田县科技局局长林靖表示,在古田县,目前生存着41家各种类型的民营农业科技研究所,其负责人均为本地农民。正是有了这些由“泥腿子专家”撑起来的民营研究机构,古田菌菇产业才有如此红红火火的今天。

      根植大山的苦与乐
         实际上,遍布古田各个乡镇的民营科技研究所,由“泥腿子专家”扛大梁,这本身也就是个奇迹。
     “泥腿子专家”为什么这么牛?
      “其实也没什么了不起的,关键就是要在农村扎下根,耐得住寂寞,吃得了苦。”古田科兴食用菌研究所所长阮毅如此回答我们的疑问。
       扎根基层才能了解农民的真实需求,并有针对性地开展研究工作。1997年,周诗联等农民首次将茶树菇引入古田县,由于营养高、口感好,收益高,菇农种茶树菇的热情空前高涨。
       但是茶树菇虽好,却污染率高,种植不易。
       高考落榜后,阮毅毅然投入到了茶树菇的品种繁育工作当中。“当时的教材说,茶树菇适合在酸性环境生长,我们根据教材来做,始终无法成功。”
      在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后,阮毅简直到了茶饭不思的地步。直到某一年过年,看到村民做白粿,往原料里加入茶树灰水。阮毅猛然醒悟,茶树灰是碱性,而茶树菇的菌种也是在茶树上提取,它应该喜欢生活在碱性环境里才对啊!
      “教材一定错了!”脑子转过弯后,阮毅更改了培育茶树菇的酸碱度,最终大获成功。
       解决了种苗培育和种植问题,菌菇生产总量年年攀升,新的问题又接踵而至:量上去了,菇农们临近丰收,心情反而一天天沉重起来。
       新鲜的菇卖不完怎么办?
       就在这时,周诗联一头栽进对菌业产品精深加工的探索之中,很快研究成功“泡沫箱加碎装袋保鲜新技术”和茶树菇糟制品小包装和罐头制品技术,迅速解决了这个难题。
       扎根基层的经历,让阮毅等人与村民们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这为他们的研究注入了不竭的动力。
      “在基层搞研究很苦,但是也很有成就感。”阮毅说,“别人在你这里买了种,然后种植时碰到问题了,你当然要帮他们解决问题,琢磨着琢磨着,就研究出成果来了。”
     
    关键词: 创新 食用菌 银耳
     
    [ 动态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动态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本站  |  发展历程  |  顾问团队  |  会员入会  |  招聘信息  |  收款方式  |  联系我们  |  隐私政策  |  使用协议  |  信息规范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00229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