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示范 欣欣向荣
四川省郫县唐昌战旗现代农业产业园区里,占地300多亩的成都榕珍菌业有限公司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干净的厂区,一排排整齐划一的厂房相邻而立。厂房内容纳着菌种、制袋、GMP净化接种、智能温控培育、智能温控出菇、检测和包装等7大类100余个现代化生产车间。如同大冻库一样的培育车间里,空间得到全方位利用,整齐排列的菌包摆得满满当当。身着工装的农民悉心照料着9万多个杏鲍菇菌包,严格执行每一项操作步骤,每个车间的大门上都贴着流程执行情况记录表。已经成熟的杏鲍菇从出菇房里一车车运出来,再经整理包装检测后将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市场。这是杏鲍菇种植实现了工厂化规模化生产的欣欣向荣,是优势特色现代农业产业科技成果转化出来的欣欣向荣。仅2011年,460多名农民在这片厂区里就创造出了相当于每亩57万元的经济效益。到2013年,项目预计累计新增产值将达到1.2亿元,累计实现利润4500万元。
把握趋势 转化成果
人们很难想象如果沿用传统的小农户种植模式,在单位面积里如何能实现这样高的产值。正是食用菌工厂化标准化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的开发,将曾经的不可想象变为今日的现实。依托规模化的流水生产线、标准化的流程管理、严苛的质量管理体系三股合力,榕珍打造出了西部首家标准化、规模化、周年化的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基地,年鲜菇产量达万吨。
西部拥有丰富的食用菌产业资源,如果继续沿用传统的生产模式,势必无法在现代农业的发展大趋势中占得先机。作为四川省农业产业化省级龙头企业,榕珍推行的“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产业模式已经形成并初见成效。杏鲍菇工厂化规模化开发项目,是榕珍与西华大学专家教授联合攻关的一个引进项目。2010年,得到成都市科技局立项支持;2011年,得到省科技厅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支持。
技术助推 突破瓶颈
杏鲍菇要实现工厂化生产,必须要有菌种质量的稳定性作为基础保障。然而目前行业内食用菌菌种的生产、保藏、销售和使用环节缺乏管理,劣质菌种导致减产、绝收的事件时有发生,因菌种质量引起的经济纠纷等事件也时有出现,每年因菌种退化等因素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50亿元。以榕珍为例,平均每天生产6万袋菌种,两个月将生产360万袋,按2元/袋的直接成本计算,一旦菌种质量有问题,将可能造成720万元的直接经济损失。
只有通过科技手段突破瓶颈,才能将工厂化这条路真正走稳。技术团队经过两年刻苦攻关,从菌种资源收集、鉴定、保藏、扩培等防止菌种退化的关键技术入手,采用ISSR、dsRNA等分子生物学技术鉴定和检测菌种,将目前国内外分子生物学方面成熟的新理论和新技术集成创新,建立起一套完善的菌种质量保障技术体系,确保了整个工厂化杏鲍菇生产的稳定和安全。出菇稳定性达到98%,商品菇比例由原来的88.7%提高到91.3%。项目成果全面应用的2010年实现各菇种销售收入1.2亿元,较项目实施前的2009年提高了50%,实现利润2000余万元,较上年增加了100%。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带动力量,要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应当说,榕珍在依托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做大做强企业品牌、解决农民土地高效利用、实现惠民惠农愿景上,提供了一个值得全行业推广和借鉴的样本。小小的食用菌,可以种出产业发展的广阔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