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平市北诗镇化壁村的70后小伙赵志龙原先靠着村里的煤矿搞煤炭运输,自从村里的小煤矿关闭后,煤炭运输生意不景气,于是小伙在外地学习取经后,转型搞起了双孢菇种植,经过几年的摸索和努力,赵志龙逐渐掌握了双孢菇种植技术,并且依靠种植双孢菇走上了致富之路。
赵志龙今年35岁,思维活跃,活泼健谈,现在他经营着4个双孢菇大棚,每年都有十几万元的收入。在他的种植大棚里,我们发现一排排整齐的栏架左右排开,刚刚冒出头的双孢菇在“沃土”上静静地生长,再过半个多月,他的菇棚就能大规模出菇了。
赵志龙08年转型种植双孢菇,一开始的效益并不好。双孢菇的种植多在上海、广州、安徽、河南等地,在当地很少有人种植。但是在本地种植双孢菇,可以弥补南方双孢菇反季节的市场空白,赵正龙当初正是瞄准了这个商机。可是,刚起步的时候,缺乏种植技术和经验的他很难驾驭,这个当地人眼中的新鲜事物,前两年的时候一直处于赔本阶段。
面对损失,赵志龙并没有慌神,他跑河南、到广州,请师父、学技术,加上他的刻苦学习和辛勤努力,第三年的时候,他的双孢菇丰产丰收,当年就卖了个好价钱。之后的几年,他在双孢菇种植上,俨然成了当地的“小专家”,还能为其他菇农作指导。
自念上这门“蘑菇经”,赵志龙没少费心、费神、费力,可是他硬是凭着自己的努力把双孢菇种植拉到了正轨上,并且成功走上了一条致富之路。下一步,他考虑着扩大双孢菇的种植规模,同时也希望能带动周边的老百姓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