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荣昌县昌州街道七宝岩村的双孢菇种植户于道华,有人说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老农民”,传统种植蔬菜几十年;也有人说他是一个思想前卫的“新农民”,他和儿子于正江经过摸索,科学种植双孢菇,一步步踏上了致富路。
笔者来到昌州街道七宝岩蔬菜基地 “蘑菇房”时,看见父子俩正在“蘑菇房”堆制培养料,为双孢菇播种做最后的准备。
此时,于道华正接到一个从福建打来的订货电话,客户准备预定春节期间的双孢菇。
“我们种植的双孢菇,无公害、营养价值高,光在荣昌零售就一抢而空,很多外地客户打来订购电话,供不应求呀!看来只有明年再扩大规模!”于道华“尴尬”地向笔者介绍。
于道华所在的七宝岩蔬菜基地,承担着荣昌县50%以上的蔬菜供应需求。于道华和其他村民一样,种植了几十年的蔬菜。儿子于正江发现产出看天气,种植无规模的老模式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多变的气候和市场竞争的需求,于是,父子俩一门心思搞起了双孢菇种植,可是资金短缺、技术匮乏是他们面临的首要难题。贷款、与村官合资解决了资金困难,从最初的稻田大棚种植开始,他们先后到山东、铜梁、大邑等地 “取经”,并对照书本边干边尝试。经过努力,他们先后掌握了堆制培养料、培养菌种等种植技术,2009年,流转45亩冬闲田进行开发,种植大棚双孢菇,当时天气异常,为了不延误农时,请了50名工人,抢时挖沟、整地、搭棚、盖膜、堆料、播种,试种温室大棚稻田双孢菇。
经过2多年的“摸爬滚打”,父子俩发现,利用蘑菇房种植,在蘑菇房里建隔层,一层一层的叠加,既节省了土地资源,又节省了薄膜、竹架等资金投入,可以延长采菇时间40天左右,一亩地的产量比稻田大棚种植可增加4至5倍。
于是,2010年,父子俩建起了2个标准“蘑菇房,每个占地面积120平方米,每个蘑菇房建6个整齐划一的隔层,并学会了食用菌病虫害防治知识、控制蘑菇房湿度等“窍门”。
“去年的‘蘑菇房’种植,生产高峰期一天可以收获1000公斤双孢菇。市场价每公斤2.5元,去年的纯收入达到10万。今年收入预计会更可观!”父子俩脸上堆满笑容。
空余的时候,父子俩就到村里的农家书屋阅读有关科学种植方面的书籍,并用随身携带的小本子记下有用的东西。儿子于正江利用熟练电脑操作的优势,利用远程系统学习食用菌种植知识,并与其他网友互动,交流种植心得。
父子俩在双孢菇种植方面“你登场来我唱戏”,演出了一场生动的“双簧”。 “原来,村民们担心风险大,技术差,现在,我们种植以后,要为其他村民提供更多更好的致富信息和技术,准备组建双孢菇专业合作社,动员大家一起种植!。”父子俩谈出了自己的“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