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通江县银耳科学技术研究所集菌种选育、技术集成、成果转化为一体,突出新产品研发及品牌创建,让科技为银耳产业的腾飞插上了翅膀。
银耳科研所先后承担并组织实施了省科技扶贫银耳(香菇)等项目课题20余项,有效地将科研所最新成果运用到项目实施中,取得了明显成效,被评为巴中市实施科技兴巴“四百工程”先进单位。在科研项目当中,通江县银耳科学技术研究所先后获科研成果7项,其中获省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巴中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在《食用菌》等刊物发表论文(论著)20篇,制定地方标准1项,有较强的接受科技成果进行工程化转化和向企业辐射工程技术成果的能力和相应水平。
在陈河乡,记者来到了裕德源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的银耳基地,亲眼见到了每斤逾千元的银耳;在周子坪的太空银耳房,目睹了搭载神州八号飞船“遨游太空”后返回地面的24支通江银耳试管种,在科研人员精心操作下,4000斤耳棒目前已采优质银耳5.8斤,其中长势最好的一节耳棒单棒已采银耳0.2斤,标志着航天银耳初试成功。
记者在负责科研生产的张传锐副所长的随身相机里,看到的竟然全是和银耳有关的现场照片。他介绍说,全所的技术人员,一年有一多半的时间是在乡下,到现在已累计培训耳农达30000人次,造就技术能手802人。
今年来,科研所先后引进新品种6个,完成通江银耳试验10项,示范面积达2000亩,新收集野生种资源30余个,推广T3、T4(辐射育种品种)55万瓶,产量由原来的每瓶0.2斤上升到0.3斤,实现了全县食用菌3.26亿袋的规模种植,产量达15.9万吨,产值预计可达15.4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