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温恒湿的现代化菌类培育场,树荫下疯长的一袋袋黑木耳。25日上午,蓝黄两区建设走基层大型采访报道西线采访团来到滨州市邹平县芳绿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进行采访。农村妇女创建出大企业,废秸秆上种出高档食用菌……芳绿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用企业自身的发展史,记录下了高效生态农业在三角洲腹地的发展历程。
从养奶牛到种蘑菇,普通农村妇女变身大老板
年产鲜菇1000吨、优质菌种菌袋4000万个,工厂化菌种、菌袋生产车间以及智能化出菇车间达8000余平方米,拥有标准化温室大棚2000平方米……如今的芳绿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已成为全国知名食用菌行业的龙头企业,山东省唯一一家“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五星级企业”。可是谁又能想到如此大的产业,居然出自一个普通农村妇女之手。
“做食用菌这个行业完全出于偶然,以前也从没想过有一天能当上这么大的老板。”芳绿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振水对记者感慨的讲起了董事长寇玉芳的创业史。
1992年,还是普通农家妇女寇玉芳,因为刚出生的女儿喝不上奶水,便咬牙用家里准备买房的钱,从别人手里买了4头奶牛,给孩子喂牛奶。孩子断奶后,寇玉芳就干脆租了块场地,养起了奶牛。因为能吃苦,牛养的好,十里八乡的老百姓都愿意买她的鲜奶。寇玉芳家牛棚的牛也由最初的4头发展到40多头。随着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寇玉芳随后创办了大规模的乳制品厂。
但是随着三聚氰胺事件的爆发,整个乳品行业遭遇危机,生意一落千丈的寇玉芳便将目光又投向了珍稀食用菌。“这东西好,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不与地争肥;而且滋补保健,是个应该大力开发的东西。”张振水说。在综合考察国内外食用菌市场后,寇玉芳开始建设工厂化出菇车间,并采用秸秆进行栽培和综合利用,建成了全国知名食用菌行业的龙头企业。
用秸秆搞起循环经济,借助“蓝黄”搞起亿元项目
作为 粮食主产区的滨州市,年秸秆产量保持在1000万吨左右。但作为 粮食收获后的副产品,其利用价值一直没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而利用秸秆种植用菌却是一条投资少、回报高的好路。
为此,寇玉芳的企业引进了“秸秆栽培珍稀菇蕈类现代工厂化生产与农村产业化集成示范项目”,先后投资近5亿元,购置安装菌菇生产、菌种生产等设备,建设了工厂化菌种、菌袋生产车间以及智能化出菇车间和食用菌研发中心,可达到年产鲜菇2.4万吨、优质菌种菌袋8000万个的生产规模。“公司可年消耗秸秆和农业废弃物10万吨,其中小麦秸秆4万吨、玉米秸秆0.5万吨、禽畜粪便3万吨、棉籽皮1万吨、木屑1万吨,真正做到生态循环。”芳绿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振水告诉记者。
目前,芳绿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已带动山洞栽培珍稀食用菌15000平方米、林间栽培大球盖菇3000余亩,大棚植菇基地13000平方米,带动农户6000余户,年消耗农作物秸秆及农副产品下脚料10万余吨,使农民增收1.5亿元。
借助“蓝黄”战略带来的机遇,芳绿公司计划利用5年时间,总投资5.6亿元,逐步在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菌种菌袋工厂化生产基地19个、食用菌深加工基地6个、科研培训示范基地1个、食用菌产业化栽培基地19个,建成全国最大的食用菌产业基地。届时,公司可年转化农作物秸秆425万吨,年产食用菌318.8万吨,带动40万农民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