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images.emushroom.net/201211/05/09-49-13-78-8548.jpg)
原标题:黔江:“嫩毛头”种食用菌轻轻松松年赚12万
“以前,我在重庆市黔江城区的一家食用菌加工厂当学徒,现在则是自己办厂生产食用菌。”11月4日,黔江区石会镇聂亮食用菌厂主人聂亮在厂房内摘菌,骄傲地说。
3年学徒
聂亮是彭水县郁山镇人,尽管今年已经31岁,但由于个头不高,加之身材偏瘦,在一些人眼中还算是个“嫩毛头”。
18岁时,他在黔江城区一家重庆师傅开办的食用菌加工厂当学徒,学习食用菌生产技术,一干就3年。期间,他学会了制母种—分配原种—分化栽培等食用菌生产各个环节的技术。
“当学徒不光劳累,而且工资也少。”说起当年当学徒的日子,聂亮记忆犹新。
2001年,当了3年学徒的聂亮,和许多年青人一样,心里憋着一股冲劲,决心外出打工。
他先后在广州开过餐馆、鞋厂当过生产管理员,虽说日子勉强过得去,但心中始终有一个梦想,那就是打工不如自己当老板。
重操旧业
聂亮说,创业艰辛,需要技术和成本,有了一定的积累后,他决定还是做老卖买,一来自己有技术,二来初次投入也不多。
2009年7月,聂亮回到黔江,先后投入12万元,租地2亩,并修建厂房1000平方米,配置割草机、拌料机、粉碎机等机器,操起了生产食用菌这个老本行。
如今,随着食用菌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厂房面积已达到8栋,合计2000平方米,每一栋厂房可存放菌棒7000个。生产的食用菌品种主要有平菇、榆黄菇、金针菇。
聂亮说,生产食用菌是个技术活,温度控制很重要,高温品种在20—30度之间,低温品种在18度左右。每年5、6月份开始制种,7月份就可以采摘,直到第2年4月份采摘结束。
就地取材
聂亮的厂房建在石会镇蚕桑教学培训基地,这里桑园面积大,桑枝多。
“我就是看中这里的桑枝丰富,制作菌棒可以就地取材,才把厂房建在这里的。”聂亮道出了为何在桑园地里建厂房的原由。
笔者在厂房内看到,一排排密密麻麻的菌棒整整齐齐的堆放着,银灰色的平菇显得格外耀眼。
据了解,利用桑枝制作菌棒既可以提高桑园经济效益,又能降低制作菌棒的成本。每个菌棒重约6—7斤,主要原料有桑枝、稻草、棉壳、玉米粉等,其中桑枝占40%的比例,将桑树的枝条用锅炉高温消毒后作菌料,再把菌种放进菌袋内,30天左右就能出菇。
收入倍增
“以前,在外地打工时,一年收入不足3万元,现在自己创业,收入高很多。”聂亮对自创业成功感到十分骄傲。
如今,聂亮主要是在厂房负责生产和技术指导,妻子则是主抓市场销售,因其食用菌品质好,每天1000斤的产量还供不应求。
聂亮粗略地算了一笔账,按平菇、榆黄菇、金针菇的批发均价2.5元/斤计算,年采菌量20万斤,年产值50万元左右,除去成本和6名工人工资等开支外,每年的纯收入在12万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