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晚,雨城区上里镇遭遇多年不遇的狂风暴雨,受灾情况严重,宏广农业公司投资位于上里镇庙圷村有机食用菌基地,大棚吹毁100余亩,菌包受损200万袋。灾害发生后,杨洪广面对困难没有退缩,想办法筹措资金100多万元,在区、镇两级党委、政府和农业部门的关心帮助下,在不到四个月的时间恢复生产,实现每天销售菌包20000袋。
创业成功不忘乡亲
11月14日,汽车进入雨城区上里镇庙圷村,公路两旁村民自家的小洋楼一栋接着一栋,犹如进入了一个小场镇一般。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庙圷村青壮年因精通木工手艺而大量外出务工,在甘孜、阿坝等地汇聚着许多庙圷村的匠人。随着经济发展,许多靠木工手艺吃饭的庙圷村人逐渐从匠人转变成商人,庙圷村人慢慢富裕起来。
1995年,22岁的杨洪广完成学业之后,他没有像许多同龄人一样进山,而是选择了进城打工,开始了他4年的打工历程。之后,他开始涉足酒业代理、建筑和保洁服务等行业。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之后建筑业和保洁服务行业迎来了发展机遇,杨洪广的生意越做越大,挣了钱的杨洪广没有忘记养育他的那片土地——上里镇庙圷村。
2010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杨洪广得知庙圷村一片土地需要进行流转,于是他决定将自己挣的钱投资到自己的家乡,流转500亩土地成立宏广农业公司带头致富。“庙圷村人许多在外面挣了钱,房子一家比一家修得好,但当地的发展一直没有跟上,没有一个成规模的企业和农业基地,村民挣钱都要背井离乡。”杨洪广说。
2012年5月1日,经过一年多的建设和筹备,宏广农业公司投资的上里镇庙圷村有机食用菌基地一期300余亩正式投入生产。“食用菌属于无公害,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也非常适合在上里发展,所以选择搞食用菌产业。”杨洪广说。
刚刚投产遭遇风灾
从5月1日开始,庙圷村有机食用菌基地每天300多人生产菌包,在基地启动和建设之初杨洪广投入近600万元。为了食用菌基地建设,他不仅花掉了所有的积蓄,甚至还欠下了不少外债。
7月21日晚,就在杨洪广的食用菌基地生产稳步推进之时,上里镇遭遇多年不遇的狂风暴雨,基地100多亩大棚被吹毁,200万袋菌遭受雨水浸泡。正在雅安办事的杨洪广接到母亲电话,犹如晴天霹雳立即冒雨赶回基地。面对倒塌的大棚,看着一袋袋被水浸泡的菌包,唯一让杨洪广庆幸的是没有人员伤亡。
7月22日8点刚过,就在杨洪广面对100多亩倒塌的大棚束手无策之时,区农业局、上里镇党委、政府负责人相继来到宏广农业公司查看灾情。庙圷村党员、干部和群众自发组成150多人的救灾队伍,连续奋战多日帮助恢复生产。
在各级党委、政府和农业部门的关心帮助下,在庙圷村广大群众的支持下,杨洪广即将熄灭的希望之火又熊熊燃烧起来,很快筹集资金100多万元恢复重建生产。
带动全村发展食用菌
11月14日,走进庙圷村有机食用菌基地,300多亩的大棚已经焕然一新,在暴风中折断的水泥杆不见了踪影,取而代之的是镀锌钢管。“通过那场大风,让我充分认识到建筑选材非常关键,当初如果就选用这种材料,肯定不会出现杆子折断现象。”杨洪广说。
恢复重建时,杨洪广不仅考虑到杆子质量,还考虑到食用菌的通风等问题,把一般3.5米的大棚建成4.5米高。在基地的生产通道两旁,还安装了食用菌的食用、药用价值以及生长期介绍等宣传牌。
60多岁的陈元珍告诉记者,食用菌基地的投产大大解决了庙圷村劳动力过剩的问题,每年将近有8个月的时间,基地用工将达到300多人,平时管理最少也有50多人,工资每天50到100多元不等,8小时以外还可以回家管理自己种植的菌包。“以前,每年我们都要到外地去打工,现在不用出门就可以挣到钱,食用菌基地最少减少了100多人外出务工。”陈元珍说。
据了解,宏广农业公司每年支付当地农民工工资300多万元,在杨洪广的带动下,已经有500多农户进行食用菌种植,每户种植管理20000袋,每户可以获得5万以上的收益,一年创收接近3000万元。“目前,还没有全面发展起来,争取基地全部投产之后带动全村,甚至全乡进行食用菌种植,预计带动庙圷村销售收入达亿元。”杨洪广说。
发展现代观光农业
对于宏广农业公司的发展,杨洪广早有一个完整计划。“带动现代观光农业发展,促进上里镇旅游业,配合政府打造旅游亮点。”杨洪广说。
杨洪广告诉记者,庙圷村有机食用菌基地一期已经投入生产,先期以种植传统香菇为主,如果正常运行情况下一年纯收入将达到400万左右。“预计5年之后,剩余的100多亩土地可以发展打造休闲、避暑农家乐,形成现代观光农业和休闲避暑为一体的产业。”杨洪广说。
按照杨洪广的发展规划,5年之后的庙圷村经济收入将走在全镇前列,形成集现代观光农业、旅游业为一体的城镇化新村,与上里古镇旅游相辅相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