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赖伟(右二)和工人一起在挑选刚采收的金针菇,准备包装销往万州。(刘辉 摄)
“万州要30公斤金针菇、45公斤香菇,开县要50公斤金针菇、60公斤香菇,忠县要50公斤金针菇、100公斤香菇,梁平要200公斤金针菇、50公斤香菇……”日前,在梁平县双桂街道兴隆村食用菌种植基地,村民赖伟一连接了几个订货电话。他一边吩咐工人包装金针菇和香菇,一边安排工人到车站送货,忙得不可开交。
从2005年开始,赖伟就与食用菌结下了“不解之缘”。由于种植规模大、技术好,赖伟被当地村民称为“种菌大王”。
“种菌真是如同‘种钱’!”赖伟说,我种的香菇、金针菇,客户等起要,虽然现在行情还不算太好,但每天往梁平周边区县发货近1吨,毛收入在1万元左右。
事前“功课”足 学技术花掉10万
今年41岁的赖伟,以前和妻子一起,种田、做水果生意,以此维持生活。
“付出并不少,但经济依然不够宽裕。”赖伟回忆说。
2005年上半年,赖伟在做水果生意时,时常听别人说起种食用菌比较容易找钱。这让他很是心动。
思考再三,他放弃水果生意,和妻子前往浙江、陕西、重庆主城区等地考察,发现食用菌市场潜力很大,决定改走食用菌种植之路。他在浙江丽水学习了一个月香菇种植技术,在四川大竹学习了一年金针菇种植技术,外出考察和学技术的开支超过了10万元,“仅仅学习金针菇种子分离这一项技术,就花费了5000元。”
2005年9月,赖伟投入80余万元,建起了食用菌种植基地。“那时刚起步,一个菌袋仅能够生产0.2公斤金针菇,但收入也可以保本。如果种得好,一个菌袋还可以生产0.4到0.5公斤金针菇,能有3元纯收入。”赖伟说,2005年,他的种菌收入刚好够一年的日常开支,“但这坚定了我种好食用菌的信心。”
2006年开始,赖伟种植香菇和金针菇开始走向正轨,卖菌赚了12万元,他的食用菌生产基地开始红火起来。
“独门绝技” 一年四季有菌卖
赖伟说,种植食用菌虽有经济效益,但如今种植户很多,而且一般农户都是冬季农闲时节种植,如果抓不住时机,也很难赚钱。
于是,他请来专家,大胆探索,投入22万元建起13个大棚,种起了稻田香菇,“一年四季随时都有香菇上市,比其他种植户要多赚几季钱”。
在香菇市场行情好的时候,通过独特的方法进行催菇,这又让他的香菇比别人更“找钱”。
种植金针菇,他同样有“独门绝技”。“种植温度不能超过10℃,其他人都是在9月20日左右给金针菇下种,60天后销售,第二年春节后卖完,一年只种冬季这一季。”赖伟说,他投入20万元建起了金针菇发包库,投入60万元建起一个金针菇生产库,一年四季都有金针菇上市,又比其他种植户要多赚几季的钱。
他介绍,很多种植户种植金针菇用棉渣、玉米等做原料,每吨棉渣售价在1800元;而他用酒糟、玉米等原料来种植,每吨酒糟售价仅300元,既大大节约了成本,又提高了出菌的转化率和金针菇的产量,这使他比别人获得了更多的利润。
办专业合作社 带动500多户村民种菌
规模种植,更有赚头。去年6月,赖伟和妻子筹资200万元,开始新建占地16亩的金针菇生产基地。
如今,赖伟已累计投入500多万元,食用菌生产基地面积达30亩,销往重庆主城区和四川达州、大竹、广安等10多个地方,每年香菇、金针菇的销售收入在400万元左右。
赖伟还发起成立了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目前,合作社已带动梁平、奉节、忠县、巫溪等地500多户村民种植食用菌,每年实现产值700余万元。
赖伟说,他还有一个设想,就是延伸产业链,建加工厂。预计今年内,将投入250万元,建立金针菇、香菇、杏鲍菇等休闲食品生产线。到明年春节前,生产线投产后,就不用担心销售市场疲软问题。“不但我自己种的食用菌可以实行产销一条龙,还可以帮助其他种植户解决销售之忧。”
“按照一天出2吨产品计算,加工的纯利润就有6000元,还可以解决150名村民就业。” 谈起规划,赖伟满怀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