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209国道旁的武宣县桐岭镇和律村,是武宣县有名的蘑菇村。2006年,记者曾慕名采访该村。当时,和律村人用牛粪稻草为料种的是双孢菇,是武宣县食用菌种植推广最早的一个品种。
今年的11月15日,记者再次到和律村,见到却是另一种情形:为了种银耳,村民韦武帝正在请人搭建2米高的弧形竹架。问他为何不种蘑菇而改种植银耳?他告诉记者,银耳易加工保存、市场风险低,重要的是价值高,一亩地可建三个大棚,半年可产干银耳1000公斤,产值达6至7万元。扣除成本,每亩可赚2万元。今年,他们这个合作社计划搭建这样的大棚200多个。
陪同记者采访的县农业局局长张祝昌是一个老农业。据他介绍,2007年全县10个乡镇均种植食用菌,最多时年产菇2800万公斤,产值达11000万元。但随后而来的低温阴雨天气和国际金融危机,使武宣有食用菌产业遭受巨大打击,产品外销受阻,菇价从每公斤4元掉到1元以下。第二年,全县的食用菌面积锐减一半以上。2010年以后,全县食用菌面积逐步恢复。到今年,全县的食用菌面积有望达到560万平方米,总产值可突破25000多万元。
武宣食用菌产业如何10多年来不断发展壮大?张祝昌给记者分析了其中原因。一个是多年来不断地推广新品种和新技术。近年来,在大力发展双孢蘑菇的同时,武宣县农业部门还就地取材,以桑枝为原料栽培秀珍菇、金福菇、茶树菇、木耳,均已取得了成功。2011年,他们从福建引进银耳,又与四川锦鹏公司合作,进行大球盖菇的栽培和蔗地栽培金福菇的试验示范,探讨和培植武宣周年食用菌生产基地,为武宣食用菌产业的长久发展打好基础。
与此同时,武宣县还不断推广新的种植技术。他们在去年试验示范取得成功的基础上,因地制宜推广无棚或中棚、无粪栽培蘑菇的种植技术,简化操作,减轻劳动强度,这样有利于大规模发展蘑菇生产。
另一个原因是以企业为龙头,采取“公司+基地+农户”订单农业的生产模式来推动食用菌这一产业的发展。不论是1999年的柳州刘氏姐妹公司,还是2010年的四川绵竹锦鹏食品公司,以及福建人办的公司和本地人办的公司,他们或保底收购,或提供技术指导,或提供原材料,均助推了武宣食用菌产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