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时节,科尔沁草原呵气成霜。热乎乎的菌汤,成为总装某基地弹药站官兵餐桌上常备的佳肴。
“这个生产区由3个温室大棚构成,别看总面积只有1.17亩,每年却能生产50多种菌类,产量超过5万公斤,能满足基地官兵和驻地部分群众需求。”弹药站站长宋晓辉介绍说。
“1亩多地年产5万公斤食用菌?”记者顿生怀疑。
温室大棚里,官兵们三五成群,正将菌包有序堆放。见记者满脸疑惑,宋晓辉揭开谜底:“虽然生产区占地只有1亩多,但我们搞立体种植,通过层层叠放,3个大棚一个生产周期能放置2万个菌包,一个菌包能产1.5公斤蘑菇,一年至少有2个生产周期。”
下士车科辉接过话茬说:“我们采用国内最先进的食用菌液体菌种栽培技术,引入质量管理体系,加强菌种培养、育菌、接种等工序管理,蘑菇长得又快又好。”
漫步温室大棚,一个红绿灯闪烁的仪表盘引起记者的注意。据了解,这个仪表盘是整个温室大棚的“中枢神经”,当环境条件超标时,大棚内喷淋系统、通风系统、自动卷帘系统等会自行启动,使大棚始终保持适宜菌类生长的环境。
望着大棚内堆放齐整的菌包,记者深深感受到先进科技给农副业带来的巨大效益。
弹药站后勤处处长李忠对记者说:“食用菌营养丰富,可以烹饪成多种美食,经常食用对人体健康非常有益,是名副其实的绿色食品,官兵们特别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