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眼树下套种食用菌,既促进果树丰收,也为食用菌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图为一村民正在查看食用菌长势。
伸手摘龙眼 弯腰采鲜菇
“在龙眼树下搭棚种植平菇、鸡腿菇等食用菌。修理龙眼树留下的大量枝条,是食用菌栽培的重要原料,而食用菌收获后的废菌包经过处理又是林地上好的有机肥。林菌间作在促进果木生长的同时,也集约利用了土地,增加了农民的收益。”近日,记者在南安市洪濑镇走访时了解到,一种在龙眼树下套种食用菌的“林菌间作”模式开始在本地兴起。
林下种养不争地
“龙眼树下种植食用菌,最大的好处就是合理再利用闲置土地,增加农业产出和农产品的市场供给。”南安龙祥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黄进成告诉记者。
“每个667平方米的标准大棚栽培食用菌,可消化农业废弃物棉籽壳15—20吨,栽培周期3—4个月,产鲜菇15—20吨,相当于4.5亩耕地生产的
粮食。”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张金霞表示,食用菌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菌丝体通过产生纤维素酶、木聚糖酶、阿拉伯聚糖酶等一系列胞外酶,将秸秆中难以降解的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等降解成自身可利用的碳水化合物,生长出人类可直接食用的高蛋白子实体。 此外,由于有龙眼树的树荫作为调节小气候的天然屏障,生产1公斤鲜菇平均用水3公斤,相当于蔬菜的14.3%,1公斤食用菌干品平均用水30公斤,相当于
粮食的3.3%,属于非常典型的“节水”农业。 在泉州市农业局相关人士看来,龙眼树下套种食用菌,具有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不与地争肥、不与农争时的优势,是不可多得的生态、节约、高效的农业产业。
菌糠反哺龙眼树
菌糠反哺龙眼树
“栽培过食用菌的菌糠,是很好的有机肥料,刚好可以用来给龙眼树堆肥。”黄进成告诉记者,由于市场价格低迷,近年来本地的龙眼树大部分疏于管理,而越是疏于管理,结出的果实越发品质不高,于是整个龙眼产业陷入恶性循环。
而用过的菌糠,刚好可以做龙眼树的肥料。据测定,养菇后的废弃培养料有机质含量高达30%以上,是秸秆直接还田的3倍,含氮量1.5%—1.8%,高于鲜鸡粪。利用这些废弃物进行追肥,可以有效增加龙眼树吸收利用的养分含量,提高单产量,提升果品的品质与卖相。
泉州市农业局相关人士表示,林菌间作促进林木生长,食用菌生长需要喷洒适量的水,大面积的食用菌生产有力地延缓了水分的蒸发,使林木生长对水的需求有了保障,从而促进林木生长。
此外,菌糠肥施入土壤后,还可以进一步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促进土壤腐殖质和团粒基团的形成与转化,提高土壤保水性能和土壤肥力,以后不管种植什么作物,基本上能获得丰收。黄进成告诉记者,培养基废料(菌糠)是延长农业产业链和促进农业生态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户增收有新路
“由于食用菌投入产出比一般在1∶4以上,生产成本低,见效快,在龙眼树下发展食用菌产业是农民致富的好途径。”黄进成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林下种植的鸡腿菇一般可以从当年8月开始采摘,一直到第二年的5月份才停止,每亩菇棚产鲜菇15—20吨,1公斤鸡腿菇的市场批发价14元以上,亩产值在22万—28万元之间,扣除掉成本,每亩最高可获20万元的收益。
此外,栽培过食用菌的菌糠为龙眼树提供充足的肥料,龙眼树长势复壮,来年的鲜果产量、果实大小及卖相都会随之提高,又可以重新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经济果木。
“全市有将近40万亩龙眼树,树下套种食用菌的做法值得好好推广。”泉州市农业局相关人士表示,这一方面集约利用了本已稀缺的农业生产用地,另一方面,也可以给农户带来增产增收的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