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尊铜像镌写“本分”
大凡见有农家院坝里搭着3、4座半圆状轻体菇棚,来过一次的人就知道这是进了随州地界。冬季的随州农村,从平原到山区,即使开车跑上一两天,那院坝菇棚的场景都不会在视野中断线。其注解词是:30多年前,随州的农民还没几人听说过食用菌能人工栽培,但现在随州却是湖北乃至我国中南地区最大的香菇生产地、加工集散地、出口地。
边银丙教授告诉笔者,从进华中农大读研实习,到他当教授带学生,随州一直是他校园之外最熟悉的土地。因为这里是他的老师、被随州农民颂为“菇神”的杨新美教授20多年传薪播火、服务农民的地方。2005年杨新美先生去世后,当地菇农自发捐款为他铸造的铜像,如今就矗立在随州食用菌产业的发源地,三里岗镇一个叫吉祥寺村的村头广场。
随州的菇农、菇商,无人不知杨新美。他们说,没有杨先生,就没有随州的食用菌;没有华中农大师生30年如一日的科技服务,就没有今天随州的食用菌产业。
在距随州300公里外的三峡宜昌,也有一尊同样是当地农民捐建的华中农大教授铜像,他是被橘农尊为“中国柑橘之父”的章文才教授。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这是一段半个世纪的服务之旅。那里橘农们至今历历不忘的,是章先生生前在90岁高龄还带着学生活跃在三峡,爬坡钻林,手把手地教他们种植、管理柑橘的身影。为实现章文才先生“柑橘富民”的心愿,近些年来,他的学生、现任华中农大校长邓秀新院士继续带领着科技服务团队,把柑橘新品种从湖北推广到了湖南、江西、四川、云南等柑橘主产区,现已累计创造经济效益30亿元以上。
如今,杨新美先生和章文才先生的铜像不仅矗立在远方的农村,还被华中农大学子矗立在了自己的校园之中。田野与学府间谆谆对望的四尊铜像,成为了华中农大学人“立地”情怀的最好写照,也成为了学校激励晚辈学人修身做人、进而立己达人治学报国的最好精神参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