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的夜晚格外冷,当我们驱车来到桦甸市红石砬子镇红石村青松木耳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姜思坤家的时候,太阳已经落山了。整洁的农家小院里炊烟袅袅,灶膛里的柴火烧得很旺,空气中弥漫着农家饭菜的香味。一家人围坐桌前,边吃边谈论着今年的收成。
得知有记者采访,一些社员闻讯赶到了姜思坤家。这些人中的一些木耳大户年收入高达20多万元,是什么“灵丹妙药”让当地农民有了如此高的收入?
合作社成员老王说:“这个功劳完全归功于姜理事长。他自2002年任红石村一社主任以来,一直致力于发展木耳产业。2005年,他带领全社把一个靠政府救济的贫困社,发展成了一个黑木耳种植专业合作社。”
多年来,姜思坤努力钻研农村实用技术,并多次到蛟河市黄松甸镇等地参观学习。2004年他带领农户发展食用菌种植,建起了25栋日光温室,春耳、秋耳年种植达210万袋,农户仅此一项可纯收入210万元。今年,红石砬子镇黑木耳种植达到500万袋,产值达到1000万元以上。专业合作社现已建成日光温室36栋,占地10.32公顷,年培养黑木耳苗近300万袋,纯收入达到300多万元。
在谈话中我们得知,红石村的黑木耳无农药残留,质量好,连续五年被省进出口检验检疫局批准为吉林省食用菌出口基地,产品远销到美国、韩国、加拿大等国家,同时成为镇域主导产业。老姜自豪地说:“提高技术,改进技术,产量一定能上去。”一位社员抢着说:“思坤不仅改进了装袋技术,还改进了蒸炉,缩短了熏蒸时间,还避免了长出的木耳有大结节,这样不仅增加了木耳产量,长出的木耳还没有大根。”
月至中天,我们从老姜的家里出来,看着满天的星星,想到这个夜晚和几名老乡谈论的话题,记者一行人都很兴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