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去年底,全省工厂化食用菌企业已由2010年的86家增长到163家,占全国工厂化总数的25%;产量也由2010年的23.29万吨增长到31.64万吨,占全国工厂化总量的31.95%。尽管工厂化是食用菌集约发展的方向,但其中也隐藏热钱支撑、快钱盲动、招商引资政绩冲动等非理性投机因素,造成食用菌产业过早“虚热”膨胀。
“三四年前,食用菌绝对是暴利行业。”连云港可为食用菌有限公司总经理刘伟毫不隐讳地说,毛利润可达销售额的一半甚至以上,利润率大大超过工业品,尤其资金周转快,50天就能回笼一次。一本万利,还不吸引人打破头往里“钻”?
“加上这两年股市、楼市低迷,不少社会资金及风投机构也将目光转向该产业。江苏有的食用菌工厂,就是开发商、矿产商或业外老板投的,用热钱赚快钱。”张金霞说,市场乱象实质是投资乱象,菇市低迷还拼命扩产的,大致有三种情况:
一是实力雄厚企业,想通过价格竞争重新“洗牌”,最终垄断地域市场;二是误把食用菌当成工业标准件,以为产量越高、成本越低,获利空间就越大,而恰恰忘了食用菌的农产品属性、气温制约和高物流要求;三是脑袋发热、盲目跟风,看人家扩什么我就扩什么。“说到底,还是外行当家。而后两种情况相当普遍,蜂拥扩张将带来‘崩盘’危险。”
各地竞推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也成为食用菌产业一哄而起的行政推手。一位福建籍厂长告诉记者,他被“招”到某乡后,原本想投七八百万,租30亩地、建两个工厂化车间。可乡长嫌他“气魄小”,直接借给他80亩地,并提供零租金、贷款、免税、人员“帮办”等系列服务,条件是要他“建全县最大的工厂”。不久,该厂被“包装”成“现代农业示范项目”,还获得200万扶持资金,乡长也因招商实绩显著受到表彰重用。“不杜绝‘政绩菇’,食用菌疯长的势头将难以遏制。”张金霞一针见血地指出。
“大生产、小流通,企业被经销商牵着鼻子走,无力培育市场。”华绿生物科技副总经理蔡小龙也大倒苦水:食用菌保鲜要求高,企业一般不自建营销队伍和物流网络,像他们日产80吨菇的企业,也就依赖全国十个经销商。由于市场投放权和定价权垄断在经销商手上,企业不能随行就市定价,流通环节利润过高,限制了内需市场的扩大。
控产提质,“三个减少”值得借鉴
“全省食用菌产能到底过剩多少?我们也开过几次座谈会,试图对产销市场做些定量分析和宏观引导。可他们相互封锁信息,不透露市场布局,会上都说‘产销两旺’,转脸就血拼价格,让我们爱莫能助。”省食用菌协会副会长顾鲁同苦笑道。
多位专家指出,作为食用菌产销大省,江苏在食用菌产业转型升级、控产提质等方面应该走在全国前列。他们认为,灌南做“减法”、调结构的做法,在全国有推广价值,是遏制产能过热的一帖“清醒剂”。
灌南是全省惟一的“全国食用菌产业优秀基地县”,年产食用菌26万吨,占全省总产量的12.2%。县食用菌产业局副局长张翠娥介绍说,该县曾经规划发展100家食用菌工厂化企业,但去年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提出食用菌产业要由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不以数量规模论英雄,并做到“三个减少”。
一是减少投资性激励,控制新上工厂化食用菌项目。二是减少千家万户的分散栽培,鼓励龙头企业“收编”全县5000多菇农,进入县食用菌产业园集中规模发展。三是减少市场垄断和技术封锁,依托中国农科院灌南食用菌产业园,构建全县统一的科技研发、技术培训和销售物流平台,一致对外,减少竞争成本。
“减法”怎么做?首先要不惟政绩,把过热的食用菌发展指标调下来。省食用菌协会副会长宋金俤建议,要面向全国市场,重新修订本地产业规划,下决心压缩过剩产能,补上深度加工和保鲜仓储“短板”,拉长食用菌产业链条,通过调优结构化解市场风险。
“做‘减法’也别忘做‘加法’,即依靠科技进步,提高食用菌品质。”张金霞说,我国食用菌产业科技支撑力严重不足,技术研发、育种研究、菌种生产工艺及栽培等方面没有形成精准化、专业化的技术模式,总体处于经验性生产阶段,与一些先进国家相比,要落后二三十年。比如江苏常规食用菌品种,有中有外、有土有洋,品系混杂,需要提纯集中。自主科技创新能力不提高,食用菌产业就难以健康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