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12月15日讯 “40斤一箱的金针菇,出厂价190元。去年这个时候是320元;二季度时最低,每箱只有八九十元,低于成本。为啥?种的人多呗!”
日产金针菇80吨的泗阳县华绿生物科技公司副总经理蔡小龙上周告诉记者,前年底开始,全省乃至全国食用菌市场持续量增价跌,不少食用菌企业和菇农已经亏本出局。“但是,”他话锋一转,自豪地说,“上月15日,占地150亩的第四期生产线又奠基了,明年底建成投产。到那时,金针菇日产量会提高到140吨!”
“这边市场低迷,那边却在扩产,全省不少县、乡特别是大型食用菌生产企业基本都是如此。菇贱伤农、烂市,未来食用菌产业前景,真让人捏一把汗。”省食用菌协会副会长、省园艺站副站长顾鲁同担忧道。
产能过剩,全省人均产菇54斤
我国食用菌产量占世界70%以上,是全球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国。最近5年,我省食用菌增幅一直保持15%以上,食用菌总产量及工厂化生产量均居全国前列。
据一项统计,5年来,全省有60多个县、区确立“食用菌为富民富县产业”;有500多个乡镇把平菇、金针菇、杏鲍菇、双孢蘑菇等食用菌,作为“脱贫致富第一支柱产业”,由此带来全省食用菌生产的爆发式增长。
省食用菌协会提供的数据显示,2009年,全省食用菌产量只有157万吨,2010年增长到183万吨,去年是210万吨,今年可达到250万吨。以全省7800万人口计算,去年全省人均食用菌产量达到53.85斤,今年肯定突破60斤。
全省每人每年能吃53.85斤菇?显然不能。首先,江苏不是传统食菇大省,消费习惯正在培养之中;其次,江苏不是食用菌加工大省,转化能力有限;第三,虽然食用菌批发价有波动,但零售价一直居高不下,限制了大众消费能力。据测算,我省至多消化四成的产量,六成以上的食用菌必须卖到全国。而据省食用菌协会副会长、省农科院宋金俤研究员介绍,我省食用菌出口有限,去年是8.3万吨,占总量3.95%,主要还是靠省内外市场消化。
那全国市场缺菇吗?“到处产能过剩!我到哪都喊,喊了3年,谁听?”国家食用菌产业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农科院张金霞研究员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激愤地说。最近5年,我国食用菌年均增速12%,何尝不是爆发式增长?2009年,全国食用菌总产量2020万吨,2010年增加到2243万吨,去年是2571万吨,今年要接近3000万吨。而出口比重不超过5%。也就是说,我国食用菌出路也靠自产自销。
统计显示,目前全国食用菌厂家三分之一赚钱,三分之一保本或微利,三分之一关门或转产,而且价格战越打越激烈。“如果再不控制总量,这个朝阳产业将过早衰败。而在产能过剩的大背景下,你说哪个省、哪个地方能置身事外?”刚从华东地区调研归来的张金霞反问记者。
热钱种菇,我省拥有全国1/4“菇工厂”
食用菌很多品种只能在低温环境下生长,这就决定千家万户菇农只能产冬菇一茬,不能像食用菌工厂一年四季控温生产。“产能过剩,主要表现在工厂化规模生产上。有的厂一个月的产量,相当于一个县的总产量。”省食用菌协会秘书长李忠泽说,我省工厂化食用菌近年异军突起,增速及数量均领先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