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成都到简阳快速通道终点,走进石盘镇方家林村,袁家礼的食用菌种植场就在这里,近30亩的种植基地非常气派。刚见到袁家礼,他就迫不及待的带着记者参观他的种植大棚,上万个他每日悉心照料菌包整齐排列,生长出的食用菌新鲜可人。袁家礼站在大棚中间,脸上满是自豪的笑容。
袁家礼
袁家礼的鞋子上沾满了泥泞,他每天的大部分时间都泡在田间地头,正是20多年来不懈怠的经验积累,才造就了他现在高超的种植技术。
袁家礼9岁时因意外左手手腕处截肢,多少年来,他全靠着自己完好的右手学技术。靠着“单手”,袁家礼闯出了致富的道路。
袁家礼食用菌种植场
自强自立十几年探索 成就种植能手
上世纪90年代开始,看到别人家种“菌子”赚了钱,袁家礼也种起了食用菌。为了学习种植技术,他多次到邻居的种植场帮忙,向经验丰富的种植场主讨教。“刚开始一年种不到1万袋,赚几千块钱。”
那是段走过不少弯路的日子,“有一年混合培养料时干湿度没有掌握好,80%的菌包都出了问题,返工了1万多袋菌包,全部倒出来,然后再重装。”时间紧迫,单手工作不便,工作量巨大,让袁家礼吃尽了苦头,但他却笑着回忆:“也因为这样,懂得了怎样混料才不会出问题”,乐观的袁家礼相信自己的能力,从未想过放弃。
经过多年摸索,2005年开始,袁家礼终于能称自己成了“行家里手”。渐渐的,一年可以赚上2、3万。说起自家食用菌的特别之处,他如数家珍:“我们家玉米粉营养原料加得足,菌包灭菌方法独到,灭菌彻底,菌子自然长得好。”
袁家礼食用菌种植场长出的平菇
不懈进取扩大生产 拿全部积蓄建菌场
袁家礼成了村里的种植能手,“我就想着,每年做1万袋赚2、3万,要是做10万袋不就能赚20、30万了?”袁家礼自信自己干得好有经验,从2010年开始,他拿出自己的全部积蓄,琢磨着扩大种植规模。
扩大规模需要场地,好观察的袁家礼发现邻村村民外出打工的多,他们的土地要么收成不好,要么干脆丢荒,“要是都拿给我做肯定能做好。”于是,他跟响水滩村二三十户村民协商办理了土地流转的事宜,承包下了近30亩的土地。
在这30亩土地上建起的,就是他的食用菌种植场,他购买了更加先进的种植加工设备,搭起了大棚,十几万袋菌包他一一安置妥当。“去年一下就赚了8万多,今年可能有20万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