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津南区北闸口镇于右营村的设施蔬菜种植基地里,五十多座新型棚室正式投入使用,和普通的日光温室不同,这里的大棚都是阴阳两面建设的。设施蔬菜种植基地负责人刘玉娟对记者说:“阳棚主要是种植蔬菜,阴棚主要种植蘑菇,为了蔬菜和食用菌,自己特意设置的。天津可能就我们家是阴阳棚,几乎都是原始的日光温室。”
通常蔬菜大棚背面,由于阳光少、温度低,不适合种植蔬菜,棚室之间都需要留有四五米的地块,容易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当地设计建设了这种“阴阳棚”,“阳面”收菜、“阴面”出菇,提高土地利用率的同时,小小食用菌也在发挥大作用。
技术人员吕仲庆告诉记者:“等这个菌棒出个五六茬菇之后,剩下的废菌棒,埋在阳棚地里边,也是一种基质,对蔬菜水果等于是肥地。蔬菜的产量高、品质更好。”
在阴阳棚之间,基地还专门设计了通风口进行空气流通,负责人说,这样,蔬菜和食用菌就都可以实现产量提升百分之三十的目标。
同样,在津南区小站镇的名洋湖都市农业庄园,有着大棚蔬菜养护经验的农技专家也在探索着巧用食用菌促进农业循环发展的新思路。
在园区的瓜果类大棚,一批批的菌棒正在被搬入棚室,准备培植,农技人员刘洪波对记者说:“这菌棒是往外释放出二氧化碳的,植物正好需要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植物正好吸收二氧化碳,互相利用了,而且大棚里面湿度大,蘑菇正好需要湿度。蘑菇出来之后,把它搅碎施在地里面。”
园区负责人赵立忠告诉记者,栽培过食用菌的菌糠,是很好的有机肥料,养菇后的废弃培养料有机质含量高达百分之三十以上,是秸秆直接还田的三倍,含氮量比新鲜的鸡粪还要高,菌糠肥施入土壤之后,还可以进一步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本身小站的土地粘性比较大,增加透气性,改善土里结构,对于植物生根发根有好处,根长好了,苗就长好了。”
目前,津南区小站镇名洋湖都市农业庄园已经腾出四个联动温室,在二十八亩地上试行了这种食用菌和蔬菜的循环种植,明年,计划扩展得更大,以食用菌为链接,推广新型农业生态循环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