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就有这样一个人,他生在山里,长在山里,自然也知道这句谚语的智慧和实用蕴意,1997年他办起了民营科技企业“留坝县真菌研究所”,第一个被汉中市农业局颁发《生产、经营食药用菌》许可证的单位。并取得了陕西省科学技术厅颁发的“科技企业证书”,他想用学到的食用、药用菌栽培技术干一番事业,来改变家乡贫困面貌,并在心里埋下了一个小小的愿望。在他的推广指导下食用菌产业得到蓬勃发展,留坝县猪苓人工栽培技术研究获得成功并形成产业,他就是留坝县真菌研究所所长殷书学。
他没有停留,他大胆的试验研究,通过无数个日日夜夜,对菌种进行生产、选育、研究,终于选育研究出山区农民种植的高产、稳产黑木耳、香菇品种3个。并免费下乡培训推广,当时没有交通工具,有很多村组都在山沟里,他步行几十里,背上教材、培训资料到村里给村民门讲课或到农户作指导,一去就是三四天,多者半个月,一年以后,菌种的高产、稳产得到了农民的信赖。同时,他选育的木耳、香菇品种也获得了汉中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他的研究所成为留坝技术服务领域不可缺少的主力军,他的研究成果菌农们也争着采用。随着技术培训推广,影响的扩大了,用户百里之外都慕名找来,农民得到了实惠,有很多农户年收入都在2万元以上,全县这样的收入户村村有,全县有近80%农户发展食用菌生产,农村农民经济收70%靠食用菌收入。研究所的科、工、贸、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化模式也形成了,他的事业步入腾飞。可是由于国家封山育林政策的实施,菌农生产原料形成问题,研究所也逐之陷入困境。
大凡成功的事都需要磨炼,英雄都要在困难中摔打,好钢都需要在烈火中溶炼一样。他没有被困难吓倒,为解决林菌之间的矛盾,他想到留坝的地理条件,想到了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民谚,又一次激发起他对药用菌的研究,他又有了新的思路,带领全所人员干了起来,首先对天麻、猪苓栽培研究,解决了天麻杂交育种技术难题。他通过调查研究,历尽千辛万苦,欲将濒危野生中药材猪苓变为人工栽培,记得他为了研究猪苓生长习性,出工资雇山里挖野猪苓的药农作向导,钻进大山一住就是两三天,多少次用野果充饥,多少次被野蜂追赶,多少次的摔倒,他已记不清楚,为了攻破猪苓人工栽培技术难题,他苦苦思索,反复琢磨,在认真总结野生猪苓生长的基础上栽到了自己的试验田里,一次次的失败,一次次的研究,他终于成功了,他高兴中露出酸涩,他想到怎样才能把新技术推广到农民中去,农民相信吗?政府支持吗?培训资料费如何解决等一系列问题摆在面前,于是他抱着试探的态度,将猪苓栽培、推广、培训的事汇报给县上有关领导,经领导研究后,大力支持,派一名领导主抓,并组织乡镇领导先参观培训,研究所自筹资金2万余元,经有关部门批准,印发“猪苓、天麻人工栽培技术”书8000册,栽培技术要点20000余份,无偿发到农民手中,同时他为了推广猪苓栽培,并自筹资金办起了“留坝县猪苓人工栽培示范园”和“天麻栽培示范园”。 该园是集科研、开发、推广、培训、参观、学习为一体化的多功能性示范园,示范园以点带面,以园带县向基地产业化的发展为目标,通过示范园的栽培和现场技术培训,当年培育示范户68万户,举办培训班98次 ,受训人员7600人次,无偿印发技术资料11000余份,“为我县猪苓、天麻栽培打好了良好基础。
猪苓人工栽培成功,可是能独立讲课的技术人才少,记得他2003年春天,为了配合县科技三下乡活动,他跑遍了全县各个乡镇,到村培训达120余场次,有几次一天培训三个村,有时毅然步行十几里赶到山村,有时讲课晚了用手电照明,现场操作,多少次为了赶时间,经常一天吃一顿饭。一天下来,声音哑了,就吃提前随身准备的润喉片。有几次他带病讲课,他想到渴望学到技术知识的农民从四处八方的山路赶来很不容易,不能为他一个人牺牲众多人的时间,他一丝不苟的把课讲完,讲的是那么通俗易懂,那么生动,后来大家知道了他的身体情况,都投来敬佩的目光并纷纷表示感谢,他会意地笑了。
伴随着他这些坚实的足迹,药用菌发展起来了,猪苓已成为留坝山区农民致富的项目,走到农村,没有人不知道殷专家,他踏遍了全县的山村,培育了不少技术人才,具不完全统计,2007年县上将猪苓、天麻确定为农村致富产业,开始对各乡、镇、村培训推广,几年来他共计培育示范户390户,举办讲座169次,现场培训193次,田间指培训138场次,其中被邀请到外县讲座10余次,共计受培训人达16000人次,无偿印发栽培技术资料38000余份。发展栽培猪苓、天麻120万窝。猪苓、天麻种植户户均年收入8000余元,经济效益十分显著,具有其独特的生产优势,对发展“一村一品“农村致富奔小康具有重要示范和带头作用。08年他带领100户农户办起了“留坝县秦正农民猪苓专业合作社”,利用合作社农户举办培训班,培养专业户,发展“二传手”,这些合作社员家家种猪苓,年收入均在2万元以上,是当地的致富能手和猪苓栽培“土专家”。08年猪苓栽培示范园承担了留坝县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猪苓林地栽培示范基地建设”, 该项目建设猪苓林地种植示范基地300亩,共计栽培猪苓6万窝,届时可年提供30万窝猪苓栽培种15万公斤。该项目的实施,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方式,建立猪苓生产基地,带动农户发展中药材,能够培育壮大中药材产业向基地产业化的发展。
依托留坝资源优势,把全县特产推向市场,注册办起了“陕西天美绿色产业有限公司”,生产出20多种地方特色产品,现已被评为“汉中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形成了产、供、销一条龙的服务模式。09年他执笔参与起草制定了“陕西省猪苓栽培技术标准”幷通过评审验收,陕西省技术监督局于2009年11月16日陕质监标(2009)36号文件公布实施,标准编号DB61/T469—2009。目前留坝县猪苓已发展到150万窝。
由于他的不懈研究和辛勤工作,2001年被当选为省十届人大代表,2002年被陕西省科委、团委授予“陕西省优秀青年星火企业创业者”称号。2003年被省人事厅授予“陕西省农村优秀乡土人才”。2005年他被村民推选为大滩村委会主任,2006年3月被汉中市委评为全市“标兵工程”建设“党员示范户标兵”和“优秀共产党员”。当选为县人大代表和人大常委会委员。2008年6月被汉中市委评为全市“标兵工程”建设“党员示范户标兵”,2008年10月被国家科协和财政部评为“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带头人”。2009年4月被中共留坝县委、留坝县人民政府授予“留坝县劳动模范称号”。
但他说:“成绩和荣誉是短暂的,奋斗是无止境的,为人民服务是永恒的,我担任一天研究所所长就要搞好科技研究和服务,促进菌农增产增收,当一天企业老板就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做一点贡献,当一天主任,就要为村民实实在在地办实事,当一天人大代表,就要广集民意,广听民声,把广大群众的建议反映上去;否则对不起党、对不起领导、对不起关心和支持我的人,对不起各级组织给我的荣誉......”。
他就是这样一个人,默默的奉献,却不求回报,一个平凡的人却做者不平凡的事,每听到他的名字,我们心中却泛起深深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