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作为世界“菇都”,食用菌产业逐步在发展壮大,而农村作为食用菌产业的主要阵地之一,现如今部分地区已经面临无序建设的窘境,带来环境卫生问题,需要及时进行整改,提升乡村面貌。为此,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及相关人士给出了相关建议。
多措并举 推进农村菇棚改造提升
市人大代表 蓝良木:乡村环境整治,除了立足本地区实际外,还要借鉴相邻地区经验来进行工作。当然,改造也要考虑群众的利益。因此,要做好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政府相关部门应当予以相应的规划指导,帮助菇农合理规划菇棚建设;二是加大资金扶持力度,适当予以一定的经济补助,增强村民对菇棚改造的理解和支持;最后,农业、经济部门还要增强技术指导,依据本地实际,指导农民进行生产适合本区和市场需求的品种。
应加强对蘑菇房的引导和管理
市政协委员 郭建辉:政府部门应加强对蘑菇房的引导和管理。蘑菇生产的主要原料是稻草和牛粪,这些原材料简单堆放在蘑菇房里,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周边环境。政府部门应投入资金来进行蘑菇房的改建、整治和提升。
产业化经营 在获得实惠中得到支持
市人大代表 王晋江:农村菇棚的改造关键在于推进其产业化发展。农业的发展,只有走科技兴农、产业兴农才能走出一条高产出、高效益的发展路子。
因此,现在农村菇棚改造就是要进行规划引导,通过相关部门的努力,成立食用菌产业合作社,形成一套互帮互助、信息互通、及时联动的机制,规避农业风险,让农民从产业化经营中得到真正实惠,这样不用硬性要求,农民也会从心底支持菇棚改造,目前遇到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整治提升蘑菇房 政府要扶持
市政协委员 蔡忠灿:在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的同时,政府部门从技术上扶持,从资金方面进行补贴,以此来整治提升蘑菇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