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8日,冬日的阳光格外灿烂。
想见市食用菌协会会长马永春,就一个字,难。为何?各地发展食用菌热情高涨,找他咨询、请他讲课的络绎不绝。这不,当日上午,桃源县召集150多名食用菌生产农户,共商发展大计,请他做嘉宾,出主意、搞协调、做指导,好不容易才抽身风风火火赶回常德。
马会长说,桃源今年步子迈得大,准备走集约化栽培路子,几年时间要建成千亩食用菌基地。
说到我市食用菌产业发展,马永春是一本“清官册”:2012年,我市食用菌产量突破了9万吨,产值6亿多元,从业人员6万多人。可喜的是,和2011年相比,产量增加了1万多吨,产值增加了1亿多元,从业人员增加了2000多人……
潜力多大?
常德这块宝地,食用菌疯长的面画,随处可见。
武陵区芦荻山乡食用菌基地内,一茬茬的香菇、平菇、金针菇比着劲儿地长。
张先锋的大棚里,乳白色的金针茹,菌盖饱满圆润,犹如颗颗宝石。
“在日本,叫‘益智菇’哩。据说,氨基酸丰富,吃得越多,人越聪明,还长记性……”说起金针茹,张先锋就来神。
小小金针菇,能量如此大,记者长了不少见识。
最让张先锋自豪的是,他生产的金针菇,飘洋过海,出口到了越南、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
十几年下来,靠食用菌收入,张先锋可谓赚得盆满钵满。手里银子充足,就老想着把事业做大。这不,原来他的基地在甘露寺,听说芦荻山动静大,建设千亩食用菌产业园,他马上跑过来凑“热闹”。上半年租地、整地、搭棚,忙得不亦乐乎。下半年种菇,销售,数钱,兴奋得两眼放光。基地不大,才2亩多,已经进账5万多元,还有不少现货待价而沽。
鼎城区双桥坪镇的刘湘平,这些年一声不响发大财,每年都有10多万的进账。有人笑称,刘家的别墅,是香菇堆起来的。
1亩食用菌,还是常规品种,1年纯赚3万多元,武陵区东郊乡的王跃飞,家里供养一个大学生,日子过得还蛮滋润。
……
马永春掰着指头,跟记者算了一笔账:每亩一个大棚,可种金针菇、木耳两季。冬季种植金针菇2万袋,每袋平均出菇0.5公斤,只按每公斤6元的价格,产值就有6万多元,除去成本,3万元雷打不动装进腰包;夏秋种植木耳,效益差不多,两季下来,1亩纯收入6万多元。
的确,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种食用菌,收入是种菜的十几倍。
放眼全省,食用菌产业已成为湖南第六大种植业,仅次于粮、棉、油、菜、果,2011年,产量达72万吨,产值55亿元,为农增收30亿元,成为了我省种植业的一项支柱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