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抓结构调整,重点扩大菇类生产能力。在稳定黑木耳生产规模的同时,充分利用我市的“冷资源”发展以反季节香菇为主的菇类生产。发挥伊春天隆、乌马河绿谷、嘉荫益民等菇类生产、加工企业对菌户的辐射带动能力。2013年,重点在乌马河区推广绿谷菌业“企业+基地+农户”的运营模式,使香菇生产规模达到200万袋,带动更多职工致富。
二是抓重点项目,大力推进食用菌产业带建设。建设南部以朗乡、南岔为重点,中部以金山屯、美溪、乌马河为重点,北部以五营、新青、嘉荫为重点的食用菌产业带。重点抓好红星区绿色园区黑木耳自动接菌生产线建设,实现黑木耳拌料、装袋、灭菌、接菌自动流水作业,提升生产工艺水平。到2015年,产业带生产规模达到4.5亿袋,其中黑木耳生产规模稳定在4.3亿袋,示范带动全市食用菌生产规模达到6.5亿袋。
三是抓标准化建设,提升产业整体水平。积极扶持、引导农民和务农职工走社会化分工的生产道路,在菌需物资供应、机械制造、菌包生产、晾晒烘干、产品销售等各生产环节进行专业化化生产,提高各阶段生产效率和标准化程度。鼓励发展“可控式立体”黑木耳生产模式,提高人均生产经营规模和单位面积土地的产出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