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公司,无论是哪个细分领域,都属于传统行业,其生产效率和行业产值无法突破现实局限。但资本热衷的是故事,故事,还是故事。资本需要的是华丽丽的增长和神话。但现实很骨感,只能人为制造神话。到最后,只能是一场资本和产业相互绑定的双输。
种菇的星河生物面对的,正是一个农业公司无法打破的瓶颈。
星河生物2012年营业收入2.48亿,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净利润649万,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净利润152万。一个巨大反差是,星河生物营业收入增长了19.4%,总资产规模扩张了20.43%,净利润却下降了88.96%。
从财务数据看,星河生物收入的增长,主要由资产规模扩张拉动,但由于成本和费用的高企,吞噬了净利润。上市以来,星河生物的扩张方式主要是横向扩张,在河南新乡、四川南充、东莞塘厦建立生产基地,扩大产能,通过扩大产能来维系公司上市后业绩增长。
但从星河生物2012年财务数据看,新乡项目亏损163万,四川南充项目亏损425万,东莞厦建项目亏损73.7万,自建基地之路可行性不强。
并购同行如何?公开数据显示,2012年全国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公司788家非常分散,2006年这个数字只有46家,五年增长了16倍;2012年全国食用菌工厂化日产量5080吨,比2011年提高了60%。根据星河生物年报披露,2012年其日产鲜品食用菌约86吨,相当于占有全国1.6%的生产份额。目前,国内能与星河生物PK的,只有上海雪榕。
但行业产能过度扩张,直接导致星河生物生产的金针菇、真姬菇和白玉菇价格下跌。2012年,星河生物金针菇、真姬菇、白玉菇毛利率分别为26.71%、24.76%、22.89%,下滑了12.9%、7.48%和20.25%。
第三条路是产业深加工和跨行业。星河生物的名字几经更改,原因在于高管对业务发展战略举棋不定。2012年6月,星河生物以公司名称不能体现经营业务特点为由,将其更改为“菇木真”;但不到半年,又改回原名,原因在于“公司发展战略将以生物技术为核心,提高食用菌附加值”。
星河生物为此做过两次尝试,一是收购某食品公司,以失败告终。二是与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联合研发的广东虫草子实体获批,但短期内难以评估。
两个财务项目是星河生物的风险集中地。一是固定资产,2012年星河生物固定资产从2.13亿扩张到4.42亿,膨胀了108%。二是在建工程项目,从1.5亿扩张到3.17亿,增长111%。这一年,星河生物投资花出去了3.9亿,没赚到钱,大部分形成了这两个财务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