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强化职能建设与内部管理,提升服务能力
1、4月份,协会菌文化专业委员会和市场流通专业委员会先后通过民政部的审批。11月份,协会内部建立了食用菌协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分会的成立细化了协会工作,为依托聚合行业资源,提升协会专业化服务能力打下了重要组织基础。与此同时,协会对现有8个分支机构强化了规范管理,分会公章统一收归协会秘书处管理,分会秘书长由协会秘书处人员担任。
2、协会重新修订了《关于中国食用菌协会举办全国性食、药用菌会议会展活动的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根据国家现有法律、法规,结合食用菌产业发展的现实,对协会原有的《管理办法》进行了修改完善,使各项规定更加公开、透明、合理、合法、规范,该《管理办法》已于3月份协会召开的第五届二次常务理事(扩大)会议上审议通过。5月,协会转发了全国评比达标表彰工作协调小组印发的《社会组织评比达标表彰管理暂行规定》(以下简称暂行规定)。2012年协会组织的会议会展和评比表彰活动都是依据《管理办法》和《暂行规定》执行的。
3、协会自2012年始,建立了副会长联席会议制度,旨在探讨当前行业关注的焦点和急需解决的问题,发挥集体智慧,集思广益,专门就一个或几个突出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和具体实施措施。协会向30位副会长发出征求意见函并获得大家一致认可。
4、2012年协会加大了会员的发展力度,新发展会员84(含单位和个人),会员实际增长率高于往年,注重将行业内大型企业、设备提供商、主产基地县吸纳为协会会员。
5、5月12日,国家相关部门正式批准协会的高密食用菌工厂化生产项目所投资金转成协会股权投资,此举不仅解决了协会每年审计所涉及的问题,而且推动协会向市场化运作迈出了重要一步。
协会秘书处积极与财政部、民政部、工商局、国税部门沟通协调,成功获得北京市2008至2012年度非营利组织免税资格单位,免除了116万元的所得税和千分之二的税款滞纳金及25%的罚款,为协会顺利开展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6、协会秘书处补充完善了15个内部规章制度和激励机制,结合协会工作实际确定了新的岗位责任制,基本形成了责权到位,分工明确的管理体制及赏罚分明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了协会秘书处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了秘书处工作效率。
(六)重视宣传与推广、发布信息
1、2012年,协会在中央媒体、地方媒体上发布专题报道、重要信息40余条。7月6日,中国食品报对何海龙秘书长进行了长篇专访,该报就我国食用菌产业当前的发展情况,以及食用菌产业、产品优势,食用菌产业在推动“三农”工作中发挥的积极作用和中国食用菌协会的职能作用等进行了深度报道。树立了协会的良好形象。
中国食用菌协会网站和《全国食用菌信息》杂志是协会为会员服务的重要平台。协会充分发挥网站、杂志的宣传作用,积极宣传国家相关政策法规、市场技术信息、各地先进经验和市场价格情况,取得了良好的成效。5月,协会向部分省、市供销合作社转发了总社杨传堂主任在《湖南省供销合作社引入社会资本发展食用菌产业》信息上的批复,并要求他们上报各地发展经验,协会网站和杂志对浙江省供销合作社、云南省供销合作社上报的经验进行了宣传推广。
2012年,协会为会员单位上海大山合集团公司、江苏安惠生物科技公司、江西仙客来集团公司、天水众兴菌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福建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高密市惠德农产品有限公司、庆元县食用菌产业管理局、四川南充绿宝菌业有限公司出具行业推荐函、证明材料等,协助会员单位申请驰名商标、著名商标、特许商品定点企业等荣誉。
2、完成行业基础数据统计与发布工作。经协会统计,2011年全国食用菌总产量达2571.7万吨,比2010年增长13.7%;总产值达1543.2亿元,比2010年增长14.1%;据海关统计,全年出口食用菌产品52.0万吨,与去年相比出口增长了5.87%;创汇24.07亿美元,比去年增加了37.77%。从全国食用菌产量分布情况看,2011年排在前十位的省份分别是:山东省(319.5万吨)、河南省(249.2万吨)、黑龙江省(248.0万吨)、福建省(212.0万吨)、江苏省(210.2万吨)、河北省(205.4万吨)、辽宁省(155.8万吨)、四川省(140.0万吨)、湖北省(132.3万吨)、吉林省(122.8万吨)。从全国食用菌产值分布情况看,2011年年产值超过50亿元的省份有河北、辽宁、吉林、江苏、浙江、福建、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13个省。按产量计,排在前六位的品种分别是:平菇(563.3万吨)、香菇(501.8万吨)、黑木耳(346.1万吨)、金针菇(249.3万吨)、双孢蘑菇(246.2万吨)、毛木耳(143.5万吨),排在前六位的6个品种食用菌的总产量占当年全国食用菌总产量的70.3%,这六个品种依旧是我国食用菌产品的主要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