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0日上午9点,阳泉郊区平坦镇大村食用菌生产基地。
步入幽暗的出菇房,潮润的空气顿时扑面而来。淡淡的杏仁香中,只见40多平方米房间内,4列栽培架上布满保龄球状的乳白色蘑菇,与四面白墙相互映衬,入眼皆白……栽培架间,黄嘉伟左手托菇,右手一把银色小刀划向菇根,如割似锯中根断菇起,动作一气呵成又充满了节奏感和韵律美,让人不由想起庄子笔下的庖丁。
把刚采下的蘑菇递到记者眼前,黄嘉伟介绍说:“这叫杏鲍菇,不光有杏香,还有鲍鱼的味道,而且肉质肥厚、口感好,营养价值高。”他是基地从福建请来的技术管理员,今年虽然才26岁可已有丰富的杏鲍菇种植经验。当天由他亲自操刀,郊区平坦镇大村食用菌生产基地第一批杏鲍菇经过55天的精心培育后开始采收。
荆素梅跟在黄嘉伟身后,麻利地接过新采收的蘑菇轻轻放入菇筐,随即紧盯着黄嘉伟采菇的每一个动作,“俺头回种菇,可得跟小黄师傅好好学。”如何持刀、怎样切割……黄嘉伟边采菇边传授。徒弟学得认真,师傅教得尽心,菇房成了课堂。不光是荆素梅,在基地上班的10多位村民都是黄嘉伟的学生。
不到两个小时,3个菇筐便已装得满满当当,足有20多公斤。师徒二人把杏鲍菇抬上手推车,送往保鲜库。黄嘉伟边走边说,刚采收的杏鲍菇必须马上在2℃恒温下冷藏保鲜,不然色泽就会发黄,影响品相,卖不出好价钱。
出菇房、菌种室、研发室、菌种制作车间、净化车间、保鲜库……路上,师徒两人向记者一一介绍起基地的各生产加工部门。作为我市首家工厂化食用菌生产基地,投资500万元的大村食用菌生产基地于今年年初建成,通过引进先进的杏鲍菇工厂化、智能化生产技术,可模拟杏鲍菇野生环境,实现全年生产。
“基地共8个出菇房,眼下只用了一个进行试种,基本成功,估计能产900公斤杏鲍菇,两三天就能采收完。”村党支部副书记乔华良告诉记者,基地达产达效后年可生产400吨,实现年产值400万元,而且可为村民提供就业岗位。他乐呵呵地说:“家门口就业,平均月收入1500块,这么好的营生大伙儿都乐意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