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不与地争肥,不与农争时,变废为宝、无废生产,这正是食用菌的独特产业优势。在武川县耗赖山乡,圪顶盖设施农业规模化食用菌基地改变了泥房子、土墙子的一家一户小打小闹种蘑菇的初级阶段,一举建成了首府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基地,并实现了产品成功落户首府百姓餐桌的目标。
近日,记者走进圪顶盖设施农业规模化食用菌基地内,全部现代化的生产过程映入眼帘:食用菌菇生产大棚里,一排排铁架上层层叠叠摆满了香菇、杏鲍菇、金针菇,菌包上的菌菇昂然挺立,长势喜人;一栋栋工厂化食用菌生产大棚,从配料搅拌、装袋、灭菌、接种、培养等各个生产环节完全实现机械化自动化。
据耗赖山乡党委书记谢曲平介绍,这座占地200亩的规模化食用菌基地是由市委市政府利用整村推进扶贫产业项目投资兴建的,目前该基地已建成生产面积0.5亩的日光厚墙体温室大棚100栋,配备了现代化生产设备,年生产能力达10万只菌棒,并成功认证了食用菌有机品牌。该基地的运转已逐步带动起全村1000多名农民从事食用菌专业化生产,农民一方面可以在基地打工挣钱,另一方面,还可以从基地领取到一笔分红,实现了有事干、有钱赚。该村的村民刘慧告诉记者,“自打村里建了基地,村民全年都可以在基地打工,还可以照顾家里,比在外面打工强多啦。”
政府引导发动是培育发展特色农业的重要前提。据悉,武川县圪顶盖村干燥少水、传统农作物种植规模小、效益低,受自然条件制约严重,农民增收困难。为尽快培育出能够适应本地特点、促进山区农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武川县充分利用后山地区的地理、地貌和气候等独特资源优势,化劣为优,充分调动各方面资源。在食用菌产业培育过程中,根据遇到的实际问题,不断开拓思路,在总结大棚种植的经验基础上,进一步摸索“厚墙体温室”种植新模式,促进了食用菌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良好的服务保障是做大做强特色农业的重要前提。在培育食用菌产业的过程中,既要把好产前成本关,又要把好产中质量关。为保证菌种质量,化解品种单一带来的不足,由县政府出面引进了专业菌种厂,促成了菌种生产本地化,并专门聘请农科院专家为技术顾问,定期举办技术培训班提供技术服务,把各生产环节有可能出现的问题,都做了详细的技术解答。同时为把好产后销售关,政府一方面着力引进培植食用菌深加工企业,推动食用菌产业由单纯种植向深加工方向发展,延伸产业链条;另一方面组织成立了食用菌协会,建立了专门的食用菌营销网络,强化了生产与经营之间的团结协作,提升了食用菌产销标准,确保了基地所有产品能够产得出、销得出、价格高。
“我们已经把食用菌产业当作富民强农、发展可持续循环农业的重要工作来抓,相信我们耗赖山的食用菌不仅丰富了全市人民的餐桌,更会让我们的村民看到发家致富的希望。”谢曲平对此信心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