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菇网-食用菌产业门户网站
省级分站
分类网
  • 装袋机
  • 当前位置: 首页 » 动态 » 产业动态 » 正文

    银耳之乡首次实现企业化经营


    【发布日期】:2013-04-08  【来源】:巴中市政府网

      三月的巴山,一望无际的油菜花,在小桥流水和白墙黑瓦的衬映下,仿佛一幅写意的水墨画。在通江银耳之乡——陈河乡陈家坝村,村民们无暇顾及眼前的细柳桃花,忙着锯木、消毒、钻孔、接种……
      “120个耳堂建成后,在银耳之乡将首次实现企业化经营,助推整个银耳产业向深加工高端市场发展,带动25个乡镇老百姓致富。”裕德源公司副总经理刘桂华介绍。

      村民受益 实现三份收入
      3月31日,笔者从通江县城坐车到陈家坝。汽车还未过河,笔者透过车窗望去,看到河对面的黑色遮阳棚和耳棒堆格外醒目。
      到达目的地,映入眼帘的是男女老少齐上阵忙着栽菌种。76岁的村民李正兰右手持漏斗,从盆内麻利地舀起菌种,左手拿着一根细铁棍,对准耳棒上的小孔反复插下去。
      “老人家,累不累?今天装了多少袋?”
      “活儿很轻松。今天已装了40袋,应该挣120元钱了。”
      在拌种场的遮阳棚下,1名工人将杀菌后的菌袋捞出,另外6人将菌种压细拌匀。做统计工作的景福英告诉笔者:“3月30日,29人接种1609袋。”
      穿过刺耳的钻孔场,笔者看到2名工人正在用薄膜遮盖菌种棒堆。49岁的吕中平介绍,那叫“发汗”,是将高1米、长8米的棒堆完全密封好,主要是保湿,并让菌丝发酵到棒中。
      吕中平说,现在在家门口就业,实现三份收入:一是两亩半沙荒地租给公司后,年收入2000元;二是自去年10月陈家坝建立食用菌基地后,他和老伴的月收入有5000元左右;三是在公司学到技术后,自家也种了1万斤棒,收入大约1万元。
      有了固定收入,老吕有了新打算,他指着远处刚装修好的二层楼房说:“电视、冰箱、热水器等家电都有了,还得给女儿买辆小轿车做嫁妆!”

      企业引领 助推产业发展
      银耳原属皇家贡品,历来存在质优量少的短板。如何突破这一瓶颈,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壮大产业,促进产业向高端市场发展?
      刘桂华认为,在银耳产业发展中,只有保持原有品质,坚持走生态精细化操作,才能保证通江银耳品牌,进而向高端市场进军。对此,他举了个例子:过去少数人图眼前利益,采用袋料银耳来卖,通江银耳卖200多元一斤,让耳农损失极大。现在公司坚持按原产地方式种植管理,走向高端市场,充分调动起耳农的积极性。
      “公司通过招商引资在通江银耳产业园‘生根’,聘请的工人大部分都是像吕中平那样的本地村民。”刘桂平介绍,“今年公司在周子坪、陈河、梓潼三地将建4个银耳种植基地,按走高端市场平均2000元每斤计算,总产值将达6000万元,至少可带动400名当地农民实现家门口就业致富。”
      “公司+基地+农民”的共赢画卷正在徐徐展开。通江县农业局总农艺师李仁州介绍,通江县已将食用菌产业列为全县四大支柱产业之一大力发展,建成川东北最大的食用菌产业园区—中国通江银耳产业园。预计今年食用菌基地发展到5万亩左右,种植3.5亿袋,其中椴木银耳5000万袋、木屑银耳3000万袋,产值将达18亿元,初步形成“杨柏—民胜”、“涪阳—陈河”、“壁山—梓潼”3个食用菌产业带,带动全县25个乡镇的老百姓致富。

     
     
    [ 动态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动态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本站  |  发展历程  |  顾问团队  |  会员入会  |  招聘信息  |  收款方式  |  联系我们  |  隐私政策  |  使用协议  |  信息规范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00229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