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的阴雨低温,给竹荪的生长带来很大影响。6日,顺昌县大历镇科技特派员高允旺又到田间指导村民种竹荪。
立墩村村民张远文今年第一次种竹荪,面对生长缓慢的菌丝有些犯愁。“把这边高处的积水排掉,然后把整块地盖上地膜,保温防寒。”高允旺一边说一边帮助排水。
在顺昌,聊起种竹荪,人人都会提起这位“高特派”。大历镇第一个种植竹荪的甘立营感触尤深。
20多年前,在古田县食用菌市场上,竹荪干品每公斤卖到好几百元。甘立营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买回一些竹荪菌种,参照古田菇农的做法,以木屑木粉为主原料,在山上平整出一小片地种上菌种。但是,由于对竹荪缺乏了解,也没有相应的技术指导,当年产量极低。
转机来自“高特派”的技术创新。
高允旺原是大历镇经管站的农业经济师,过去的工作内容之一是抓计生。有一天,老高像往常一样进村宣讲计划生育国策,农民说:“人少生了,不懂赚钱也没用,你看竹荪产量一直不高,怎么办?”
虽是牢骚话,但老高觉得在理,于是“伺候”起竹荪。他摸索出的利用竹粉替代木屑的“三增大、建堆发酵”竹荪种植新技术,将亩产干品从50公斤提高到100公斤,而且环保,在全国竹荪单位面积产量中首屈一指。
老高没有把技术占为己有,他办起“科普超市”,在每5天一圩的农村圩日设立接待日作为固定服务日,专门举办“竹荪论坛”,既不误农时,又方便农民。
在“高特派”的带动下,顺昌县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竹荪栽培基地和示范县,竹荪产量占全国的15.6%,成为“中国竹荪之乡”。
如今,“高特派”这位半路出道的土专家,已成为拥有国内竹荪栽培核心技术第一人。
10万余字的《农林下脚料栽培竹荪致富》,作为新农村建设致富典型示范丛书之一,至今仍在各大网上书店销售;2011年,他牵头制定的《竹荪栽培技术规范》成为省标;2012年出版的《中国食药用菌学》,“竹荪”一章由他撰写。
老高还想得更远。他和村民一起琢磨开发盐水竹荪、竹荪鲍鱼等系列产品。他说:“这些产品还没有打开市场。不过开发盐水竹荪等产品可以使竹荪的采摘期提前,还不需要烘烤,节省工时成本。每年都有大量的菇盖、菇托等丢弃在田间地头,竹荪有极好的防腐功效,这些废弃材料如能实现提炼加工等技术突破,开发出防腐保鲜剂、营养保健品等产品,也会给菇农带来一笔不小的收入。”
老高眼下还有一个试验正在进行林下种植竹荪。
“发展林下经济,不砍树亦能致富。顺昌山林多,利用林下山地种植能成功的话,村民增收更有望了。”老高说,他去年开始试验杉木林下种植竹荪,由于地点选择、土壤等因素,效果不理想。今年,他打算扩大试验,看看不同林地条件下有什么效果。
和高允旺一样,“锥栗王”詹夷生、“葡萄王”谢福鑫、工厂化栽培食用菌的池茂连等,都是一个科特派撬动了闽北的一个产业。
科特派能有成效,按照谢福鑫的说法就叫做“玩真的”。
“玩真的”,实际上就是“沉到基层”。一方面吃住在村里,有助于第一时间了解农民的需求,帮助解决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并授之以渔;另一方面,科特派把书本上的知识运用于农业生产实践,将使技术更加完善,甚至提升发展。
让科特派安心沉下去
在科技兴农的当下,科特派的作用理应更大。然而,实际工作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以人员来说,就存在选派不到位的情况。其一,科特派虽人数众多,但从到位情况和实际服务效果看,有的地方不尽如人意。其二,“派非所需,需无所派”,没有真正按双方要求进行下派,存在供需脱节现象。其三,科技特派员未能正确处理下派工作与原岗位工作的关系,有些下村服务时间少,形成“空挂”。
以经费来说,科特派没有专门的业务经费,下村开展科技服务,都是挤占本单位本科室的业务经费,而一些单位本身预算经费就少,因此,需要下村服务都不敢多去。此外,科特派缺乏创业资金,农业项目的市场风险、技术风险和自然疫病防控风险较高,严重影响了科技特派员项目的实施。其他还存在诸如服务手段滞后、体制政策不配套等制约因素。
科技特派员是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创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发挥好科特派的作用,对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意义重大。期待各方合力创造条件,让科特派这一制度更加完善,让科技特派员更安心“沉到基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