搅拌原料、制作菌包、高温灭菌、采摘蘑菇、分拣包装、真空处理……4月6日,记者在位于壶关县小山南村的山西紫团生态农业有限公司食用菌产业园区里看到,产业工人们在各自的岗位上有序地忙碌着。
在产业园区4号大棚内,望着满棚的蘑菇,晋庄镇东川底村的李小英笑得格外灿烂。在她眼里,这灰白色的小蘑菇将撑起她增收的“致富伞”。“这蘑菇一年四季都能种,培料、灭菌、接种都有技术人员指导,又不愁销路,是个致富好产业,比当初种玉茭要强几十倍。”她扳着指头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个大棚能容3万个菌包,一个菌包能出一斤蘑菇,一年种两季,一年总共能出6万到7万斤蘑菇,抛去成本,一个大棚干好了一年能赚4万元。小蘑菇大有‘钱’途啊!”
紫团公司成立于2000年,是以农业综合开发为主的国家级龙头企业。十多年来,引进美国、韩国、日本等国的先进设备和技术,通过市场拓展,目前已发展为华北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加工基地。采用 “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模式,形成了东北、西北、华北、渤海湾“三北一湾”的市场格局。目前公司已有基地5.3万亩。在紫团公司的带动和影响下,周边乡镇村的农民也体会到了“点”菇成金的魅力。目前,食用菌种植已覆盖到全县13个乡镇(办事处)。今年,公司将联动长治市9县30个合作社继续推进设施农业“百村万棚”工程,预计辐射带动农户10万户,户均增收4万元。老百姓都说:“一个农户一个菌棚,胜过玉米苦种一生。”
在壶关,小小的蘑菇如今成了农民自家的 “饭碗”。即便自家建不起蘑菇大棚的农户,也能靠采摘蘑菇直接受益。截至目前,该公司已经在附近乡镇设立了20多个蘑菇分拣点,带动1000多名农村妇女在家门口就能赚钱。
在公司的产品分拣车间,几十位工人在组长的指导下按要求分拣蘑菇、打包装袋。“菇盖直径3厘米至5厘米的蘑菇是最好的蘑菇,我们分拣时要严格按照菇盖直径的大小来分级分拣包装。”一位小山南村的工人说,“我是这里的钟点工,农闲的时候来这儿上班,农忙时还能下地干自家的农活,很划算。一个月也有小两千元的收入呢!”
近年来,壶关县通过龙头企业牵动、基地带动、政策推动、服务驱动、产销联动、推介促动,多措并举,积极推进“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强农富民的步伐不断加快。目前,通过“一村一品”带动,形成了食用菌、旱地西红柿、规模养殖、优质核桃等6大特色产业板块,培育特色村、专业村115个,县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已达到22家,成立750余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规模化农产品基地29个,培养农民经纪人1300余人,有力地带动了农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