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陈家坝,好一幅热闹繁忙的景象:一撂撂码得高高的耳堆犹如一个个碉堡矗立在农户的墙角院落;六七十岁的老太婆端着耳料,颠着细碎的步子笑呵呵的递给年轻的小媳妇;头发花白的老大爷面带笑容憋着劲忙着搬运耳棒;年轻小伙子光着膀子抱起耳棒往钻空机上一送,咔吧咔吧,一根长50㎝的耳棒就钻好了七八十个孔;就连细娃儿也在旁边忙碌着打石蜡……
“老大爷,你这种了多少斤棒?能收入多少呀?”
“我今年种了10000斤棒,可产干耳子50斤左右,能买2万多,出去成本,我老俩口在家也能挣16000多。”陈学俊老人笑呵呵的给我算着帐。
“像这样的大户,我们今年新培育了28户。”陈河乡党委书记朱藻钦介绍说。“由于现在的年轻人都外出务工了,家里缺劳力,政府出面把耳棒从山上运到他们家门口,充分调动了种耳户的积极性,我们周边村还新培育了1000多户的散户和小户。”
“接种什么时候结束?”
“现在是高峰期,再有个三五天就全面进入发汗阶段了。”陈家坝村负责人说。
据笔者了解,今年,通江县委、县政府将以银耳发祥地——陈河为核心区域,沿小通江河一线建成万亩银耳种植示范园区,辐射带动5万亩食用菌示范区建设,带动全县发展食用菌3亿袋,实现产值17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