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能扩张于一个大企业而言,其实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可借用规模化生产所形成的成本优势,使自己占据市场竞争的有利地位,用得不好,则会造成生产和销售的内伤。星河生物是食用菌规模化生产的典型,按理说,星河生物大规模生产,和一般农户和小的种植户相比,更具有成本和价格上的优势。但从星河生物这些年的市场竞争情况来看,星河生物的价格优势并不明显,其应该作为市场竞争力的成本优势不仅没有帮助企业提高其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反倒受困于产能的扩张,频频爆出渠道丑闻。诸多丑闻很明显是因为营销压力而导致的压库反弹。
星河生物手头有一大把好牌,但星河生物似乎无法因势利导地将手中的优势转化成为市场优势。城市化进程加快和房地产业的发展,为星河生物提供了一个扩大的市场,或者说提供了巨量的潜在消费人物,仅看到产能扩大对市场的冲击效应,却看不到市场扩大对产能的消化效应,才会导致行业大佬们的进退失据。而且,因产能提升而造成的价格下降正是提升销量的利器。
但现实的情况为何恰恰相反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得检讨星河生物的营销战略失败。星河生物早前选择渠道发力的模式,遭遇到经销商反抗之后,又向自建渠道寻求出路,甚至于一度将公司名称改为菇木真。但因为整个渠道的中心远离消费者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中心,市场反应并不强烈,消费人群的集中也并不明显。
星河生物并不缺乏竞争能力,如能变革营销模式,一方面提高消费者的品牌辨识度,另一方面,实现渠道下沉社区,并延长产品链,星河生物产品的毛利率上升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