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岁的张秋会和她的员工忙碌着,她们每天要采摘近千斤蘑菇,全部发往北京新发地市场,依然供不应求。“现在一座占地1亩的大棚年纯收入10万块钱,附近的姐妹们还能来我这帮忙采蘑菇挣点零花。”提起过往,张秋会的创业路并非如眼前景象这般顺当,“我只是个普通的农家妇女,日子过得紧紧巴巴。我批发过蔬菜、养过鸭子、建过猪场,听说啥挣钱就干啥。”可事与愿违,由于技术、信息的欠缺,辗转到2005年,她不但没挣来钱,还欠下了20万元的外债。“那会儿村里人都说,张秋会是个败家媳妇,干啥啥赔。”摘蘑菇的姐妹们一边忙活着,一边开起了她的玩笑。
张秋会和善地笑笑,然后认真地说:“我不服输,我心里始终憋着一股劲儿,必须得干出点名堂来。”她东拼西凑地建起了挤奶大厅,之后又扩建为养殖小区,免费吸纳周边老区村的农家姐妹进入小区养殖奶牛。养殖小区越来越红火,可大量牛粪带来的环境问题令她头疼不已。2010年9月,偶然间看到的一个养牛户利用牛粪栽培双孢菇的报道,让她萌生了发展食用菌产业的念头。
事儿是个好事儿,可这蘑菇到底咋种?“我首先想到了妇联,妇联有‘娘家人’,也有‘主心骨’。”县妇联了解情况后,组织张秋会参加了山东寿光“牛-菌-菜”现代循环农业项目的参观考察,令她茅塞顿开。据统计,去年一年,我市各级妇联组织共举办各类培训班2176场次,参训妇女185358人次;其中,“新农村·新女性大课堂”农业实用技能培训被列入全市品牌培训项目,办班616场次,帮助90931名妇女掌握一技之长。
说干就干。考察回来后,张秋会成立了磊鑫淼绿禾园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先后承包了60亩地,建设9个双孢菇食用菌大棚。基建艰难,镇党委政府和妇联多方协调,帮助解决水、电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问题;不懂技术,妇联多次联系县农业局科技人员实地指导;资金紧缺,镇妇联为她争取妇女小额担保贷款。
张秋会不仅仅是个例。近年来,我市各级妇联组织大力实施万名妇女居家就业工程,创建一批规模种植、养殖业巾帼示范基地,发展特色设施果菜基地3612个,建成规模养殖场31个、“三八绿色工程”基地120个,引进、试验、示范、推广新品种新技术6920亩,培养农业企业、合作社500多家,带动11万多名农村妇女参与基地发展,年人均增收2000元。
改变现状是张秋会的初衷,但只有自己富裕并不是她的理想。“下一步,我打算再投资100万元,建设菌种配制车间和盐渍菇加工厂,朝着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方向发展,带着周边的姐妹们一块儿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