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大一会的工夫,元尧村党支部书记王付军从村北侧的双孢菇收购点上赶了过来。王付军既是村里的党支部书记,也是曹县恒发食用菌双孢菇种植合作社的理事长。在他的带领下,记者来到双孢菇收购点。恰巧,村里的一户村民开车到这里送双孢菇,记者随即与他攀谈起来。
“今天送了多少斤?”
“一上午的时间,两三个人摘了600多斤。”
“家里种了几个大棚?”
“一共种了三个大棚。”
“这次是现金结算吗?”
“以前的时候都是现金结算,最近是先打欠条,等卖给企业之后,再由合作社统一结算。”
记者了解到,刚刚送货的是本村村民王云虎,家里有四口人,由于孩子小,需要照顾,就没出去打工,选择在家里种植双孢菇。
在收购点上,记者还看到,两个工人正在一个铁皮池子里蒸煮双孢菇。王付军介绍说:“搞双孢菇半成品加工也是今年刚刚开始的,今年以来,双孢菇的行情也不是太好,我们就想方设法增加产品的附加值,通过蒸煮、腌制,一斤双孢菇就能增加一块钱的附加值。 现在全村有40多个大棚,每个棚的面积在900平方左右,算起来有三万多平方,一个种植户最少有一个大棚,最多的有八九个棚。”据了解,元尧村的双孢菇种植从2005年开始,曾先后到虞城、夏邑参观考察,学习先进技术,刚开始建设了5个这样的大棚,此后几年,规模不断扩大,产业链也开始拉长。
村民高祥玲走过来对记者说:“儿子、儿媳都在外面打工,我年龄也大了,出去也找不到活,在家里还要照看孙子,就来到大棚里干活。干活的时间很自由,按小时算钱,一小时五块钱,有时间就多干点,到做饭接孩子的时候,就不干了。一个月算下来,能挣个七八百块钱。”今年50岁的陈庆翠也是留守妇女,丈夫王广聚在淄博干木工,儿子王振和儿媳妇都在苏州电子厂上班,为了照看孙子,也像其他留守妇女一样,在大棚里摘双孢菇。
王付军介绍:“双孢菇在每年的7月10日左右开始种植,第一步就是沤草,按照20斤稻草配30斤牛粪的比例配置均匀,沤草的时间需要个把月。这步工序是用工量最大的时候,整个大棚基地,一天干活的有500多人,很多附近村的老人、妇女甚至假期中的学生都来这里干活。”据了解,双孢菇是一种食用菌类,对温度、湿度有着较为精确的要求。当年中秋时节开始收获,可以一直收获到次年五月份,一平方大概收获双孢菇40斤左右,在收获期间,每隔三两天,就需要采摘一次,多数大棚的种植户都有长期雇工。
王付军说,按照合作社和村里的规划,要进一步拉长双孢菇的产业链,把在外面打工的村民都吸引回来,实现在家门口就业创业的梦想。
记者手记:老婆孩子热炕头,这其实是中国老百姓最向往的一种生活。离别,无论对谁而言,都算不得幸福。能在家门口就业创业,这既是农村领头人努力的方向,也是老百姓可望尽快实现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