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我花了30万元在集镇修了房子,并开了一家小餐馆,生意比较冷清,只能勉强糊口,不断找门路使收入稳定,尽早还清修房子的借债,创业的念头一直绕心头。
2007年初,偶然一次机会,我在电视上看到一则农民种植食用菌致富的报道,顿时引起了我的兴趣。
当时,我多方查找种植食用菌的相关信息。我得知种植食用菌,不能利用太阳光进行光合作用,需要依靠培养料中的营养物质进行生长。栽培食用菌的优势很明显,工艺简单易学,而且投资少、见效快、收益高,其中,主要原料就是玉米秆、稻草等,这些原材料在农村遍地都是,成本很低。
更值得庆幸的是,集镇附近的后门村有一个很大的石洞,山洞里潮湿、冬暖夏凉的特点非常适合食用菌生长,真是一个天然的食用菌种植场地。
念头一生,行动跟着来。我抓住这个绝好的商机,在家人的极力赞成下,迅速行动起来。于是,我与后门村委会签订了22年租用天然石洞的合同,开始了我的食用菌种植生涯。
刚开始,由于技术不到位,加之洞内通风不畅等因素,种出来的食用菌质量不过关,产品无人问津,第一年亏损20多万元。
没有赚钱,还亏了本,但失败并没有击倒我。相反,我开始系统摸索种植技术,并请行内专业人士把脉,然后对症下药。针对通风不畅,我投入资金在洞内增加相关的通风设备,并且建起了冷冻库。同时,从宜昌引进长期种植食用菌的专业人员进行技术入股,并确定了适宜种植的香菇、杏鲍菇和鸡腿菇3个主打品种。
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有技术支撑,有配套设施,天然石洞内种植的食用菌长势极好。食用菌品质好、无污染,销路跟着宽起来,种好的食用菌成了抢手货,供不应求。产品远销到宜昌、武汉、长沙等地,在夏天反季节时,连武汉的市场都满足不了。
5年来,种植规模从开始的1万多袋上升到15万袋,每年可产鲜菇50多吨,收入达到80万元以上。今年,我计划投资30多万元,从大连引进先进的液体化菌种设备,进一步优化菌丝培养技术,缩短出菇时间,增加食用菌产量。
为把这个产业做大做强,我去年组建了巴东康源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社员在家做菇筒,免费提供技术指导,然后统一放在石洞里出菇,专业合作社按保护价收购,以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带动周边老百姓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