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近年来,陕县把食用菌生产作为调整农业结构和增加农民收入的六大支柱产业之一,按照“扶龙头、带基地、抓创汇、促发展”的思路,以高产优质、出口创汇为发展方向,加快食用菌生产基地建设,不断发展壮大食用菌产业,全县食用菌生产实现了飞跃式发展。
产业规模大幅增加,规模效应凸显。2012年全县食用菌生产达到3000万袋,占目标2800万袋的107.1%;产量2900万公斤,占目标2800万公斤的103.6%,规模和产量均是2010年2.5倍,产业规模大幅增加,充足的货源引得外地客商纷纷上门收购,规模效应已逐步显现出来。
栽培设施大幅改善,产业档次显著提升。两年来,全县共建食用菌生产温室600座,标准塑料大棚1500个,设施档次全市最高。设施的改善促使菇农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并培养了一大批食用菌生产骨干和生产能手,食用菌产业已经成为陕县农业的一大亮点。
示范基地全面铺开,撑起了强大的产业骨架。全县建成2个百万袋食用菌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19个10万袋以上示范点,栽培规模在1万袋的农户有600余户,逐步形成以示范基地、示范点、示范户为骨架,以普通农户为补充的较为成熟的产业化模式。
品种结构得到优化,引领产业步入快车道。两年来,全县香菇生产规模达到1300万袋,是2010年180万袋的7倍多,香菇从原先占全县食用菌总规模的不足10%,提高到占全县食用菌总规模的近一半;在栽培模式方面,既有常规栽培,又有夏季反季节栽培;在产品销售方式上,既有鲜菇销售,又有干菇和切片加工销售,拓宽了产品的销售通道。
技术服务体系得到完善,技术水平显著提高。该县整合技术力量,组建食用菌生产技术专家组,保障食用菌生产的科学规划、组织实施和技术服务。县生产技术专家组坚持每半个月举办一次食用菌培训班,每周巡回指导一次,同时积极引进、试验、推广新技术、新品种。两年来,全县食用菌成功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单个大棚收入在10万元以上,这在新发展地区是极其少见的。
据悉,2013年,陕县食用菌栽培规模将达到3600万袋,产量3600万公斤,总产值1.8亿元,分别比2012年规模增加700万袋,产量增加700万公斤,产值增加4000万元。截至4月底,全县食用菌生产已完成1600万袋,占全年任务的44.4%。其中,香菇栽培1400万袋,占栽培总规模的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