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制服务”直联点
素有“地无三尺平”之说的平泉县卧龙镇安杖子村,昔日是个连照明电费都交不起的穷山村,现在93%的农户从事食用菌生产,总量达300多万盘(袋),年创产值2400万元,全村人均收入6000多元。我们走进安杖子村,只见大大小小、高低不同的蘑菇棚一个接一个地映入眼帘,与印象中村庄满眼皆庄稼的景象大有不同。我们正走着,从路边的一个食用菌大棚里传出哗哗的水流声,一同来的新峰***员服务队员张利民说,这是蘑菇园区的刘国柱在浇水。
我们跟随张利民走进大棚。“忙着呢,老刘?”张利民跟正在浇水的刘国柱打了个招呼。
“嗯,过来啦!”刘国柱说着,并没停下来。他穿着水鞋,在大棚里长满苔藓的地畦上来回走动着,挥着长长的塑料软管,熟练地在菌棒架上喷洒着。不一会儿,已经把棚内的菌棒浇了一遍。“这几天下雨,空气湿度大,过两天一放晴,温度一回升,蘑菇长得特别快。”刘国柱说。
“蘑菇棚还有啥事儿没?”张利民询问刘国柱。“没啥事,好着哩!”老刘边说边指着墙上的一块牌子,“有它在,我就放心了。”记者看到大棚外面墙上新峰“棚友会”的牌子。平泉分公司本着保障民生,服务**发展大局的工作主旨,利用新峰“棚友会”平台,积极畅通与大棚种植户的沟通渠道,从水、电、到种植技术,为各乡镇菇农量身打造了“直联点”,新峰服务队为百姓提供个性化服务,确保老百姓在蘑菇种植上享受到贴心服务。
“你用电烤蘑菇呢?负荷大,我去查查线路。”说罢,张利民向电烤蘑菇房走去。
“大棚保姆”贴心人
“老张呀,我是供电所小杨,13号有线路检修,早9点到下午4点,提前告诉你一声。”
“谢谢了!”
“不客气,有事打我电话。”
这是新峰服务队员在给棚友会成员打电话通知检修停电的事。蘑菇、蔬菜和花卉价格连年上升,从事大棚种植的农户越来越多,但是近年来,平泉大多数的青壮年劳动力都外出打工,种植户中懂电的人很少,而种植业涉及的电动卷帘机、水泵、照明处处都需要电。为了方便百姓,“棚”友会给各蘑菇种植区域大棚划分服务责任区,指定供电、供水等单位担任负责人,种植户有什么问题,一个电话全解决,新峰棚友会成了“大棚保姆”,经常为种植户讲解用电常识,上门为种植户提供服务,遇到停水停电等事件,提前通报,为他们做好各方面的保障工作。
刚放下电话,铃声又响了,“是杨师傅吗?麻烦您给看看,我这儿水泵咋不出水了呢?”
“好的,我马上就去!”小杨又匆匆忙忙地赶往大棚去了。
锦旗难送一家亲
“您好,是客户服务中心刘主任吗?杨树岭镇政府领导给你们送锦旗来了,您来接一下吧……什么?你在乡下赶不回来?好吧,我找一下服务队张队长吧。”
“张队长吗?您好,给您送锦旗来了,派个人来接一下吧……什么,你在作业现场?好吧,我再找找**人……”这一上午,可忙坏了棚友会的工作人员,面对手捧锦旗前来表达谢意的杨树岭镇李镇长和帮扶村主任,他们不好意思地一再道歉。
记者在一旁和李镇长聊起天来:“棚友会的服务咋样哩?这个组织好不好呢?”
“咱棚友会全心为客户着想。比如,在食用菌园区上,一个园区的建设涉及到水、电、交通等等方方面面,咱新峰棚友会服务最贴心,从勘察、测量、设计、施工到使用和管理上,每一个环节都替政府想到前头,你看我这锦旗写的,”李镇长边说边把红红的锦旗展开,只见上面写着,“为百姓解难,替政府排忧”。“这可都是我们的心里话,当初我们那个园区刚刚开始立项,咱棚友会成员供电部门服务队提前介入,当时正值三九天儿,他们冒着严寒,加班加点地工作,很快给园区安装了50千伏安变压器1台、架线3.2千米,比我们原计划提前10天呢。有了可靠电力,我们发展食用菌就不用愁了,等实施起来,咱棚友会又联系县科协,又组织种蘑菇讲座,蘑菇还没上架,就联系好了润隆公司收购俺们的蘑菇。虽然锦旗不能亲自送到他们手上,我们也很高兴,因为我们知道他们在为我们客户、百姓忙碌着,棚友会就像一家人一样亲,在我们杨树岭,还有越来越多的种植户想要加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