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菇就是一个细致活儿,不要嫌麻烦,要有耐心,一定要坚持下去!”种植了近10年的食用菌,黄英深有感触地说,种菇虽然辛苦,但也给她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如果管理得当,出菇率高、品质好,一天能卖一两百斤,年收入可达五六万元。
2004年,黄英夫妇没有外出务工,而是选择了在家创业——种金针菇。没有技术,种菇就寸步难行。刚起步时,由于缺乏种菇技术和实践经验,黄英制作的营养袋,要么不出菇,要么长满了虫子,损失了2000多元。
“金针菇对环境十分挑剔,生性‘小气’,因而杀菌消毒是关键。”经过多年的积累,如今的黄英已经掌握了食用菌的种植技术。黄英说,按照比例配好金针菇的营养料,装袋后就要进行高温杀菌。“把料放在甑子里用大火猛蒸。要注意观察火候,如果火候小了,达不到杀菌的效果,就会直接影响到金针菇出菇的质量。如果这个过程没做到位,剩下的所有工作都是徒劳。”复杂的营养袋制作工序完成后,就可以在出菇室等待出菇了。“出菇室的消毒工作也马虎不得,要用石灰、消毒剂对室内进行消毒,预防细菌感染。”黄英说。
每年9月~11月,是黄英夫妇最忙碌的时期。这段时间,他们要配料选种,并把配好的料一点一点地装入营养袋内。有时候夫妻俩装营养袋,一坐就是三四个小时,十分辛苦。
“整天就像在打仗一样,有时候累得腰都直不起。”黄英说,即使白天再辛苦、再忙碌,晚上也只能休息四五个小时,凌晨4点就要起床摘菇、过称、打包,再由她的丈夫骑着摩托车,载着新鲜的金针菇赶到场镇上出售。回家后,也没有时间休息,紧接着又要为平菇浇水、对出菇室进行消毒。
十年的辛勤劳作,不仅为黄英夫妇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也增强了他们种植食用菌的信心。今年,黄英又盖了几间共1000多平方米的砖瓦房,专门用来种菇。“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相信自己的种菇事业会越做越大,收入也会越来越多!”黄英对未来充满信心。
保湿催蕾。当菌丝发到袋底后,立即开袋搔菌,扯去老菌皮,盖湿报纸或地膜进行保湿催蕾。报纸覆盖的,喷水应少量多次(每天3~4次),以保持报纸湿润;地膜盖的,可向地面和空间喷水,保持空气湿度90%左右。此期每天开窗通风1次,室温控制在10℃~14℃,经5~7天菇蕾便大量发生。
降低湿度。当菇蕾长到1~2厘米,即进入抑制生长时期。此时要减少或停止喷水,降低湿度。连续3~5天夜间打开门窗,让冷风进入降温散湿,把室温降到8℃以下(以4℃~5℃最好),湿度降到75%左右,使子实体受抑,生长整齐粗壮。
促进生长。子实体长到3~4厘米,进入伸长期后,每天喷水4~5次。喷水量随菇的长大而增加,掌握空气湿度在90%左右(即子实体基部袋壁附有细水珠为宜),促进子实体迅速生长。同时适当通风,采取干湿交替来抑制菇盖增加和促菇柄伸长。此阶段喷水量应根据天气而定,晴天多喷,雨天少喷,以防因用水过量而发生根腐病、褐斑病和菇体含水过多而降低品质。切忌将水喷洒到菇盖上,发现报纸破损要及时更换,报纸上有积水要立即倒掉,防止菇体接触水滴产生黑斑点,影响商品外观。
喷水补湿。菌袋在头潮菇采收后,含水量下降20%~30%,二潮菇采后下降30%~50%。因此,在第一、二潮菇采收后,要立即向搔菌后的菌袋里喷水补湿。其做法是:连续2~3天,每天2~3次直接朝袋内喷水,每次以菌柱表面湿润为宜,不可使袋内积水。为提高产量,可在水中加少量的尿素、白糖、磷酸二氢钾等以补充养分。
菌柱浸水。采收三潮菇后,菌柱的含水量已降到50%以下,此时可脱去塑料袋,将菌柱置池水中浸泡,待菌柱吸水恢复到原来开袋时的重量再捞起,稍晾干装入袋中。也可直接向袋内注水浸泡,待菌柱吸足水后倒净袋内多余的水。补足水分后再将菌袋重新摆放在床架上,盖湿报纸照常管理,这样还可采两潮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