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站在全国黑木耳第一县的高度还要一谈再谈黑木耳?嘉宾——东宁镇太平沟村耳农李忠军的亲身经历充分印证了此次访谈的必要性。2012年,李忠军生产了4万袋木耳,每袋产菜1.7两,每袋纯挣4.5元,纯收入达18万元,今年他发展了7万袋,由于量大、人少,管理跟不上,加之成本又高,目前来看,品相、价格均不如去年。他说别看今年规模大,但效益不如去年是肯定的了。嘉宾的现身说法引起在场耳农的共鸣。嘉宾——大城子村耳农陈良杰,去年生产“棚室吊袋耳”4万袋,每斤最高价卖到120元,均价每斤也达50多元,他的经验就是向小规模要高效益,那如何向小规模要高效益?每一个生产环节都要做到精细管理,如菌种选择,适时采摘等等。今年他仍就没有扩大规模,虽然由于天气原因,木耳质量稍逊去年,但吊袋耳一上市还是被商家抢购一空。为何规模缩小效益不减反而增加呢?这就是此次访谈的主题——精细化生产所带来的好处。
东宁县黑木耳产业目前可以说已经进入了一个鼎盛发展时期,富民强县的同时,一些制约产业的发展因素也越来越突显,原来每袋锯沫子不到20元,现在每袋涨至30多元,每袋成本由元来的不足1元涨至近1.8元左右,原来人工费按天算,如今按小时算,每小时高达12-15元,土地租金每亩地有的高达1500元,成本的上涨幅度远远高于价格的上涨幅度,不仅如此,市场是一块大蛋糕,想分一杯羹者大有人在,综合算下来,耳农面临的风险越来越大,同时也给产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如何降低风险、保障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巩固东宁县“全国木耳第一县”的地位,一直以来都是县委、县政府研究的课题,经多年验证,走精细化生产、集约化经营之路就是一条向减量要效益的成功之路。目前来看,东宁县的黑木耳产业已经逐步实现了由规模增长要效益向追求单产高品质的华丽转身,优质、高效、高产、生态、安全将成为东宁县黑木耳打入高端市场的通行证。
近年来,东宁县每年都要召开1-2次黑木耳访谈会,看似平常,但每一次召开都体现了县委、县政府对产业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每一次召开都展示了东宁人民的忧患意识与远见卓识,正是有了这种为民负责、敢于担当、勇于挑战的胸怀与胆魄,东宁县的黑木耳产业才能迎风破浪、扬帆远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