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漳县东巩镇碑垭村是一个边界村,250省道穿村而过。按照村党支部书记余先贵的话说,是“一脚踏三县”,目前全村有5个村民小组,282户人家,1110人,山林面积达4万亩。“2001年我们开始发展香菇产业,但当时以段木为主,资源消耗比较大,不仅费工费时,而且产出效益低。”余先贵说,从2006年开始,为缓解资源方面的压力,村里引进代料香菇生产工艺,较之用段木生产香菇,效益增长了40%。目前,全村代料香菇生产已发展到150万袋。还建立了代料香菇生产合作社,入社的村民有850多人。每年香菇生产旺季,村头就停满前来进货的车辆。目前村里生产的香菇,已销往上海、武汉、广东、安徽等省市的各大超市。仅次一项,每年全村收入可以达到1000万元。
在该村二组许文武家,只见他正在代料香菇的大棚内忙碌。他告诉记者,目前代料香菇正处于养菌阶段,如果稍有不慎,大棚内温度超过35摄氏度,就会造成“烧堆”,一年的心血就会白费。“这几天因为下雨,(大棚)温度基本上维持在18摄氏度,还算行。”许文武说,如果这个阶段平安度过,再过4个月,新鲜香菇就会上市销售。“我家现有4口人,原来一家人挤住在附近山坡的一处破烂房屋里,村里搞新型农村建设时,我花了18万元买了一处216平方米的新房。“你看,这楼上楼下,宽敞着呢!”村民许文武高兴地说。
余先贵告诉记者,为了让这里的代料香菇打出名气,村里的两名大学生许昌文、许昌华注册了南漳首家益生香菇专业合作社,在襄阳市区设立了代料香菇的销售公司。为了保证香菇品质,村里还投资50多万元,建了3个小型冻库,随时可以向市场提供鲜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