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images.emushroom.net/201306/15/08-48-25-36-8548.jpg)
又到一年吃菌时节,味美香甜的野生菌深受人们欢迎,但每年吃菌后中毒者屡见不鲜。如何识别野生菌是否有毒成为人们关心的问题。记者在百度上输入“怎样识别有毒野生菌”,答案多是“颜色鲜艳的有毒;生虫的无毒;使银器变色的有毒;放入大蒜后,大蒜不变色则无毒……”那么,这些鉴定方法是否科学呢?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专家提醒,这些都只是传说,不可轻信。
说法1 颜色艳有毒,“长相朴实”能食。
实情:长相再“朴实”也不能随便吃
黄罗伞、鸡油菌等菌类颜色鲜艳,却是可食用的;而灰花纹鹅膏等剧毒菌类,其形态和颜色则与无毒菌极其相似。”颜色鲜艳的菌确实大多有毒,但颜色不鲜艳的,也并不代表没毒。野生菌如果不是熟悉的“面孔”,既使它长得再“朴实”,也是不能随便吃的。
说法2 生虫的菌无毒,虫能吃人也能吃。
实情:有的虫专吃毒菌
“彼之砒霜,我之蜜糖”,许多剧毒的鹅膏菌成熟后同样有被虫啮食的记录。专家介绍,虽然自然界的昆虫也对毒菌有识别能力,多数毒菌看不到小虫啃食痕迹。但事实上不少有毒种类仍是虫类的美食,著名的豹斑毒伞就常被蛞蝓摄食。
说法3 使银器变色的菌有毒。
实情:银器不能辨毒菌
“实际上菌毒素不会与银器发生反应。银与硫或硫化物反应会生成黑色的硫化银,但毒菌不含硫或硫化物,不会令银器变黑。”其实对于哪些野生菌属食用类,既便菌物专家和医卫界的专业人士都需要经过专业的手段进行鉴别,因此,土法鉴别都是很危险的。
说法4 大蒜不变色就表示无毒
实情:大蒜也不能辨毒菌
民间土方用大蒜鉴别毒菌,并没有科学依据。专家介绍,“大蒜具有一定的杀菌作用,但对毒菌完全无能为力。”而据云大医院急诊科医生介绍,多数食菌中毒者认为,“毒菌与生姜、大蒜或大米相遇会变色”,他们所食用的是试过没有变色的菌,结果还是中毒了。
说法5 煮熟煮透以后就是安全的
实情:煮得再熟也不一定安全
“有的菌所含的毒素化学结构十分稳定,普通的烹饪方式并不能破坏其化学成分,既便反复煮、炒也无济于事。”专家建议,食用野生菌首先要把好采购关,既有菌托又有菌环的菌类很可能有剧毒,不熟悉的野生菌不要采购。此外,食用野生菌不要杂,最好每次只吃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