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定双孢菇种植
2012年11月17日,经过反复研究筛选,高传庆组织村“两委”班子、党员和群众代表25人,参观考察了无棣县国强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园区的林下散养鸡、市农业局食用菌开发中心的双孢菇种植大棚、惠民春生食用菌科技发展公司的标准化大棚、博兴经济开发区董高村的阳畦韭菜基地共4个项目,经过和村“两委”及群众代表的反复讨论,确定发展双孢菇种植大棚。
“选择致富项目最费心思,要适应村里的客观情况,还要考虑项目成本以及销路问题,不能好心办了坏事。”高传庆说道,“我一驻村就发现村里闲置了15个养鸡大鹏,一直琢磨把闲置大棚利用起来,带动村民致富,增加村集体收入。”
为了让老百姓确实看到双孢菇种植的效益,高传庆让村支书、村委会主任以及一家养鸡户率先试点,今年3月将9个闲置养鸡大棚利用起来,发展起了双孢菇种植。
打算成立合作社
对于双孢菇的种植,高传庆也是第一次接触,除了请市农业局的专家来村里提供技术指导,他还从网上查阅相关资料,边学习边种植。“每天早晨8点多,高书记就到这9个大棚转,查看料温,看有没有虫子。4月份的时候天气热,大棚里料温30多度,温度一直降不下来,市农业局的专家说料温降不下来就长不出蘑菇,这可急坏了高书记。他想到用耙子把料翻一翻来散热,我们两个从上午10点一直翻到凌晨1点,背心都湿透了,第二天一量,料温降下来了,才放下心来。” 李平民回忆道。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两个多月的努力,5月下旬,9个大棚的双孢菇都出了菇。“一个平方米能出10公斤左右的双孢菇,一个大棚400平方米就是4000公斤,按照市农业局食用菌开发中心定的价格,一个大棚一年可收入5.6万元,除去成本净赚3.6万多。”高传庆说。
再有几天,栾李村的9个双孢菇大棚就大批量出菇了,这批双孢菇销出去后,高传庆计划开一个现场会,将双孢菇的收益给村民说说,再维修闲置的6个大棚,和村民讨论后建立一个标准稍高的大棚。“盘活现有资产后,将大棚往外承包,村集体也有收入了。”高传庆谋划着下半年成立双孢菇合作社,以合作社的名义对接一些收购点,形成紧密的合作方式,让老百姓获得较大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