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上班穿棉衣
赖伟的金针菇实现了工厂化生产。室外,气温38℃,人们穿一件短衬衫还汗流满面;金针菇出菌车间,温度计显示只有8℃,工人们还得穿着棉衣上班。走进生产车间,看见金针菇从菌袋里长出来,水灵鲜嫩,在高温天气下让人耳目一新。
赖伟种植食用菌已经8年了,从露地种植到大棚种植,今年又实现了工厂化种植,技术不断更新。赖伟种菌,爱学爱钻,“光学费,就花了10多万元”。
赖伟介绍,种植金针菇主要有装袋、灭菌、接种、发菇、催蕾和出菌等6个环节,除装袋在常温下进行以外,其它5个环节都有严格的温度要求。灭菌需要110℃以上的高温,而出菌环节必须要在3℃至9℃之间,金针菇才能正常生长。
1公斤菌耗电费1元钱
进入夏天,气温高了,赖伟让金针菇及时住进了“空调房”。食用菌工厂有6个生产车间,每个车间的温度不同,都是根据金针菇生长不同时期专门设定的。象工厂的生产流水线一样,金针菇的菌袋,随着生长时期的变化,在各车间流动。
“从运行的情况看,生产1公斤金针菇,需要1块钱电费”赖伟介绍。
夏季气温太高,难以生产出来金针菇。而物以稀为贵,金针菇的价格,夏天是冬天的两倍以上。42岁的赖伟精明能干,发现了其中的商机,决心在金针菇生产技术上来一个大的突破,让金针菇安全度夏。
经过3年时间的学习摸索,去年冬天,赖伟根据冻库的生产原理,为金针菇建设“空调房”。投资400多万元,建设了2200多平方米食用菌“空调房”,安装了10多台大功率的空气压缩机,根据金针菇生长各环节的温度要求,建设了不同的生产车间,便于温度控制。
有了“空调房”,赖伟的金针菇再也不怕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