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果坝村位于通江板桥口乡西北部4.7公里处,辖7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400余人,是通(江)、南(江)两县的结合部,有着交通便利、离场镇近的地理优势。长期以来,白果坝村村民的主要收入来自种庄稼和外出务工。看到周边南江县兴马乡木罗村和陈河乡靠种植食用菌走上了致富道路,白果坝村人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我们村和兴马木罗村、陈河乡只隔着一个山梁,同是交通便利、资源丰富之地,人家那里的食用菌产业红红火火,我们村是否也能靠种植食用菌致富呢?”白果坝村党支部书记侯仕华对这个问题有了自己的想法。
2012年9月,侯仕华带着本乡发展食用菌的能人专程到该县民胜镇周子坪村对食用菌产业园进行了考察。经过多次考察,侯仕华认为,该村适宜大规模种植食用菌。村里人普遍又有种植银耳、木耳、香菇的基础,根据良好的市场前景,于是村“两委”决定在本村采取“公司+基地+协会+农户”的产业化模式,带领村民种植银耳、木耳、香菇增收致富。
万事开头难,银耳、木耳、香菇种植需要解决资金、技术、水电等难题。侯仕华多方寻求帮助,筹集资金600余万元。资金到手里,可谁都不愿意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过去都是小家小户种植,村里人从没有大规模种植过,更不知道能否赚大钱,人人都持观望态度,没人敢尝试。
如何说服村民?侯仕华召开党员干部、村民代表会,请本乡投资商兼技术员的殷禹臣讲解“公司+基地+协会+农户”的产业化模式种植的优越性,让村民开阔眼界、统一思想、增添信心。
2013年春节,长期在外务工的村民陈甫勇回家过节听说了这件事情,认为这是一条有效的致富之路,他立即找到侯仕华表示要种植食用菌。在村里人眼中,陈甫勇人缘好,多年来走南闯北,见多识广,他做的事情肯定有理,有了他的带动,随后便有十几户人家也紧跟着报了名,当场出让土地8亩多。
经过一个多月努力,今年3月,白果坝村建立起银耳、木耳营养房3个,生产袋栽木耳10万袋的食用菌基地建起来了。为了帮助解决种植中的具体问题,村“两委”多次召开专题会,千方百计调动群众参与种植的积极性,实现了村民就地学技术、挣票子的目的。
“今年,在村里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务工,每天务工费100元,目前赚取务工费已达3000多元。”村民殷明洋喜不自禁地说。据殷明洋介绍,去年,在秦巴连片扶贫开发的政策扶持和乡村及相关部门支持下,他家出租了2亩土地,每亩租金1000元,建起了3栋银木耳营养房。他在木耳营养房务工,不仅照顾到了家庭,还赚取了务工费3000余元。
目前,白果坝村椴木银耳全部投产,共计3000余斤,产值达12万余元。“随后村里还要发展食用菌40万袋,发展以核桃为主的干果业3000亩,栽植茯苓500窖……”谈起白果坝村将来的发展,村党支部书记侯仕华信心百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