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多名工人在各自岗位上忙碌,拌料、装袋……面对热火朝天的场面,基地负责人罗静爽脸露笑容。
7月8日的强降雨导致陇西河水位暴涨,建于河边的食用菌种植基地大棚内的30多吨配制食用菌包的原材料,以及140多万袋菌种、菌包被卷走,基地直接经济损失达数百万元。
洪灾后,基地立即组织工人生产自救,加班加点生产,确保多完成订单,减少损失的同时,让基地信用不受损。
机器开足马力 工人加班加点
记者在现场看到,数十个食用菌大棚被洪水冲得歪歪斜斜,原堆满食用菌包的大棚空空荡荡,薄膜上留着洪水退去后的淤泥。
在食用菌大棚背后的一片玉米地里,杨志强等3名工人正在地里捡食用菌包——这些食用菌包是被玉米杆挡下的。9日下午,洪水退去后,工人们就背着背篓满河找食用菌包,尽量挽回一些损失。
在菌包生产车间,三台装包机不停地工作,20名工人铲料、拉料、封袋……环环紧扣,工人们一刻不停。
在出灶车间,一辆机动三轮车停在灶口处。一名工人将菌包递给两名站在三轮车旁的工人进行堆码。3名工人大汗淋漓,每人脖子都有张擦汗的毛巾,不到半小时,他们就将机动三轮车装得满满当当。
据了解,从9日下午到13日上午,工人们利用未受损的原材料和机器设备,共生产菌包40万袋左右,确保生产不间断。
启用在建基地 减少经济损失
龙泉食用菌种植基地管理人员介绍,目前正值雨季,土质湿度大,属细菌高发期,被水淹后不宜马上恢复建设。包括重建大棚等恢复工作,至少要到12月左右才能完成。
但时间不等人,为尽最大可能完成此前所签订单,基地紧急启用尚在建设中的、位于建强村的食用菌种植基地,将龙泉村种植基地生产出来的菌包,转运建强食用菌种植基地——虽然这样每包食用菌将增加成本0.12元。
建强食用菌种植基地面积300多亩,数十个种植大棚错落有致,转运菌包的机动三轮车来来去去,许多大棚内的菌包堆码得整整齐齐。
罗静爽说,去年,龙泉食用菌种植基地产值达3000多万元,今年遭遇洪灾后,一切需从头再来,估计年产值仅为去年的四分之一左右。但他认为,有压力才有动力,必须千方百计生产自救,尽最大可能减少经济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