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717A18_res03_attpic_brief](http://images.emushroom.net/201307/18/09-21-05-63-8548.jpg)
我有毒,别吃我!
截至昨天,玉溪已有40人因食用野生菌中毒。到底是什么毒菌这么厉害,真的是火炭菌吗?昨天,晚报记者就此采访了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刘培贵、杨祝良。了解到中毒者的症状后,他们说:“火炭菌是可以吃的,中毒者吃的应该是亚稀褶红菇。”不过,没看到菌子样本,还不能下定论。
菌类专家说 火炭菌是可以吃的
下午3点左右,春城晚报记者拿着当天的报纸,赶到位于黑龙潭的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走进菌类专家刘培贵研究员的办公室时,他正在翻阅《云南野生食用菌》一书。
记者翻开昨天的报道给刘培贵看,仔细看后他说:“不可能是火炭菌,火炭菌是可以吃的。”他介绍,火炭菌学名密褶红菇,菌盖灰黑色,浅漏斗型,边缘常内卷;菌肉白色,柔和;菌褶延生、直生。“这种菌子受伤后先变成红褐色,然后迅速变成煤黑色,所以也叫火炭菌。”
看了报纸上说中毒症状为“横纹肌溶解症状”,他说,有可能是亚稀褶红菇。据介绍,亚稀褶红菇和火炭菌幼期在外形和色泽上很相似,几乎无法区别。区别的方法:把菌子掰开,火炭菌会先变红然后再变黑,亚稀褶红菇只会变红不会变成煤黑。火炭菌成熟过老后整个子实体都会变成煤黑色。所以,村民有可能是把这两种菌子搞混了。
毒菌专家说 应该是亚稀褶红菇
刘培贵表示自己是研究可食菌的,他建议记者再采访一下毒菌专家杨祝良研究员。正在北京出差的杨祝良老师在电话中接受了记者采访。
“杨老师,玉溪多人吃火炭菌中毒,症状是横纹肌溶解。真是火炭菌导致中毒吗?”
听到火炭菌和横纹肌溶解这两个关键词后,杨祝良在电话中说:“应该是亚稀褶红菇。这两种菌子长得很像,不要说村民了,有时就连专家也分不清楚。”
他说,目前能造成横纹肌溶解症状的毒菌,除了亚稀褶红菇外,还有小白菌和毒沟褶菌。
教你几招如何选菌
卖菌子的商贩李先生表示,自己区别毒菌的方法是“看”。颜色鲜艳、长相奇特的菌子一般有毒。不会去碰。“不过我们也只买卖一些每年都吃的如青头菌、牛肝菌、鸡、竹荪之类的菌子。以前没有吃过的不会卖的。”
玉溪市人民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陈斌表示,对于市民来说,最安全的方法就是不要购买、采食不认识的菌子。尽量选择一些常见的,毒性相对较小的如鸡、干巴菌、青头菌等,再配以安全合理的烹调方法制作而成。
如何吃菌
在篆新综合批发市场买菜的罗女士给大家支了一招,在烹饪菌子的时候将菌子和大蒜放在一起煮。要是大蒜没有变黑就是无毒的。
“正宗云南野生菌”的饭店老板说:“只要不把菌子放在一起烹饪,食用菌子中毒的风险就会小得多。很多菌子单独吃本来无毒,混在一起烹饪就会变成有毒的。加大蒜和生姜是一种比较简单有效的方法。”
玉溪市人民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陈斌说:“菌毒的种类很多,其中有一些就是耐高温的。对于一部分菌子来说,通过高温可对其毒素进行灭活,达到减毒的作用;但对于耐高温的毒素就起不到丝毫作用,毒性依旧。还有一些菌子的毒素会在体内积淀,当达到一定量的时候就会引起质变中毒。还有,在制作时要讲究烹调方法,火力、菌子的薄厚度都要均匀。”
如何自救
陈斌介绍,因毒菌不属于腐蚀性毒物,在发现中毒后可大量饮用温开水或稀盐水,并刺激喉部催吐,如果吐出物中未掺杂毒性物质就要马上停止催吐,以免使胃黏膜损伤带来不必的伤害。同时,还可采取导泻手段,使毒物尽快排出身体。发现中毒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或送往医院,时间越早越好,同时保留毒菌样品供专业人员救治参考。
如果患者是多脏器损伤型(肝病型),在医院经治疗后可能会出现假愈期,这类患者回家后要多注意眼睛是否发黄、尿液颜色是否变深、全身是否会出现乏力等症状,如果有上述症状要及时回医院进行治疗。同时,患者在离开医院3天之后应主动返回医院进行肝功复查。如果在食用菌子后出现幻视幻听等神经精神型症状,家人在听到患者描述自己眼前出现“小人人”、会用手乱抓东西时应该尽快陪同其到医院进行治疗。